语文(心得)之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论文之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 ‎  切入点,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也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突破口,教学起来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因为它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也就可以事半功倍,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课题切入,触动学生的内心 ‎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文章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找准切入点就很重要,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抓住“壮”字教学全文?抓住课题的切入点,扣住“壮”字进行设问“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再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接受任务)——壮行(诱敌上山)——壮举(英勇跳崖)——壮语(高呼口号)——‎ 壮气(视死如归)。这样,紧扣课眼,线索清晰,学生也能体会到五壮士“壮”的精神。比如教学《跨越海岸的生命桥 》时,从标题切入,抓住题眼,为什么是“生命桥”?紧扣课题精心设问,这样让学生有了探究文本的欲望。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课堂气氛自然热烈。‎ ‎  二、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从疑难处切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研究的欲望,让切入点成为思维的火花的导火索。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就以文章中的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作为解读整篇课文的切入点。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出示给我感受最深、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表现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由这句话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来学习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巨人的任性、冷酷,让学生在文本中去找,我再引导学生去感悟,这样学生的研究欲望很强烈,我教的也顺理成章。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句子切入,引领学生整体阅读 ‎  在课堂上有时候找准一两个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也能很好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上《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这句话中的“又”字让学生思考:从“又”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仔细思考后便会体会到,威尼斯每天都如此,艇动城闹,艇停城静,这样就彻底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细节,找准切入点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 ‎  四、激一石而起千层浪——从矛盾处切入,创造激情的“引火线”‎ ‎  有时课文中有前后矛盾或者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或者矛盾往往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文章本身的矛盾,让学生带着“矛盾”走进文本,开动脑筋,深入探究。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在教学中也以这对反义词为切入点,以“我的诗到底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的话谁说对了?你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入,并以这几个疑问继续展开教学,最后还用这几个问题来总括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这对反义词背后都是“爱”‎ 的原因。如教学《珍珠鸟》时,可以抓住课文开头,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和结尾的“呆一会儿扭头一看,这小家伙儿,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个前后矛盾的地方进行切入。但是珍珠鸟如此的怕人为什么又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呢?说出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畅所欲言。‎ ‎  五、绽一蕾而赏全春——从细节切入,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细节是无声的语言,我们就可以顺着好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细节的描写,常常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切入点。比如《慈母情深》这一课,抓住文中语言特色鲜明的语句,进行比较、揣摩、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深刻领会文本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如,抓住改变语序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母亲工作艰辛时深深的痛惜之情。通过指导反复朗读,品味语言节奏,浮现劳动场景,深切体会慈母深情。又如,抓住多次反复的语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节奏以及重复单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母亲工作的枯燥和繁重。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这两处语句,不仅深刻地领会了母亲对作者的孜孜深情,而且也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浓浓的感恩和热爱之情,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了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又如《最后一课》,我们可以把切入点选在上课时的细节描写:韩麦尔先生穿上一件平时不穿漂亮礼服,课堂后边坐着一群不是学生的镇上人。这种反常的情形是怎样出现的呢?小弗朗士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上的最后一堂课呢?这一细节的引发,造成了浓郁的课堂气氛,引听者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而很自然地领会到这最后一课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引起强烈的共鸣。‎ ‎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既能够保证教学以最快的速度触摸到学习点,又能带动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把握切入点提问,就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沉闷平庸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引爆思维,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