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润心细无声”——人文情景中的美术教学
美术论文之“润心细无声”——人文情景中的美术教学 “润心细无声”——人文情景中的美术教学 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潘柔棽 论文摘要: 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润心细无声、人文性、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方法 引子: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视觉通讯科技和周详市场策略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冲击城市原有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动摇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改变人们原来的生活内涵与行为模式。全球美术文化与媒体文化日益混合,在复杂的、价值相悖、诱惑性与视觉化的符号信息中不断筛选又不迷失自我,特别是学校教育,就必须以自己的核心文化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建构教学内容,强调文化主体性和本地观。著名的教育家丰子恺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真、善、美,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地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鼎就会站立不稳,就会出现缺陷。” 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心身健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如何探索在小学美术新教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及待解决的课题。 一、概念界定: 人文性说到底,就是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应该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 文化传统,注重人的知、情、意,人格的特征和差异。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本文阐述的“润心细无声” 指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情趣,个性、人格、态度与价值观、习惯、思维知识技能等素养和品质在广泛的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二、理论指导 西方美术家柏拉图他认为,美的功能就是感动心灵,它的对象就是心灵,他特别强调美育与心理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人通过审美教育构筑起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他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感受力和敏锐的审美判断不仅能够清楚的分清美丑,赞扬美的事物,厌恶丑的事物。而且能把美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使自己更加的完美更高尚。他还说“儿童的心灵是幼小柔嫩的,有很强的可塑性,最易陶冶和塑造”。因此必须加以认真的对待。 阿恩海姻的艺术不可教论认为:艺术是不可教的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自觉。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学习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三、教学方法策划 (一)人文学科教育——进行学科内的人文知识学习 在小学美术教材《玩具汽车》的教学中,第一次上时,学生主要是主观想象,不做实地细致的观察,加上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信息相当的广,即使我收集再多的图片,苦口婆心的讲解也无力吸引所有的学生。但第二次上课时就大不相同了。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获得各种汽车造型的感性认识进行观赏图片,接着顺势利导提问:在现代众多汽车中你最欣赏哪中汽车,能用最快的速度来画一下吗?。画好后,特别是针对本节课的要求而言,我并没有马上纠正这些缺点,而是先把“球”抛给了学生:作为同学你们都对这辆车比较满意,但假如现在你是一名汽车检验师,你认为可以让这辆车行驶在公路上吗?为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果然教室里引来了一阵骚动,不少细心的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车轮大小不一,特别是后轮还没合起来”还有的说“车门给忘画了,可以加车窗跳入式的车门”、“有点像帕萨特2000,可它没品牌。”、“它没有雨擦”‘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像《玩具汽车》这一课,如果教师单单来讲应该怎么画,很难调动五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往往眼高手低,教师即使示范得再好他们还是不以为然,明白了原因也就有了原动力,并有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很多的创意与发明。 (二)人文学科的方法教育————讲解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 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论方面过分地强调了理性思考的方法,表现在教育上又过分地强调了传授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使得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权利。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的理解,就是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 ① 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的情感体验、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识推向创造阶段,实现知、情、意、行的整体教育助能。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兴演示绘画、手工制作、模具组装等,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又能加深内心体验。在《我的小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天作息的生活情境,从起床上学到晚上睡觉,学生们在课堂上再一次用艺术的手段体验了一天的生活,同时也明白了时间的宝贵。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情境是完全能够深刻体验的,也就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并予以艺术语言的加工,成为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点。艺术课程中的生活情境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心引导,学生们定能从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②感官体验法 A、 视觉感知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获得信息的80%都是由视觉提供的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发明家爱迪生也热情的讴歌视觉“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快乐的是视觉,他用最多样的观念充实我们的心灵,他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培养学生的视知觉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因为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艺术,所以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面效果最明显。如教师布置学生以《大街上的色彩》为题作画,可先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再开始构思。一般来说,小孩子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马路、树、房子这些静态的物体的颜色,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你们在街上看到什么流动的东西吗?孩子们就会马上活跃起来:“有人”,“有公共汽车、小轿车、观光车”……对,他(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还有白天的大街和晚上的有什么不同呢?“晚上有路灯”、“有广告霓虹灯”、“还有五彩喷泉”。小朋友再想一想,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大街上的色彩一样吗?“不一样。”对!大家还想得出更有特点的街道吗?“有哇,过节和不过节的时候,街上的颜色也不一样。过节的时候,街上挂满小彩旗、灯笼、彩灯,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马上有思维活跃的孩子讲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B、 嗅、味觉感知 在审美活动中,各种感官起着不同的作用,古典诗词中“玉骨冰肌子清凉无汗”“清辉玉臂寒”“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生动的记录了这种感觉印象。触觉、嗅觉、味觉作为配合视觉的感知。具有忽视的作用。事实上,虽然触觉、味觉等感官相对次要,但仍可获得独特的审美感知印象,它们虽不能独立的成为审美感受,却为综合性的美感增添了生动性和浓重的情绪色彩。 例如欣赏宋代画家范宽的山水画,描写北方山岳深厚,峻拔雄伟的气势,特别是他擅长画雪景山水,有人说,看了他的画,就是在炎热的夏,也会感到寒气逼人。他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正是壮丽雪山,正是需要视觉配合,教学时,教师要设置情境,充分打开学生的皮肤、鼻子、舌头等其他感觉神经,积极地调动它们与视觉的配合,学生才能获得深刻的感知效果。有时也可以利用香醋、辣味等,把味觉、嗅觉转换为形象的视觉,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用画嗅觉、画触觉、画声音等各种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感觉来诱导学生想象,从而积极地画出有创意的作品 来。 审美总是从形象感知开始的,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同样可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如音乐、录像、挂图、模具、自然景物等来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觉,把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认知活动从无声止向有声,从平面走向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苍白走向多彩。 C、 联觉和通感的感知 现代的理学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觉”认为某种感觉器官的刺激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不同感官的感觉印象可以混合成为连贯的统一的印象,所谓通感,就是人的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应用联觉和通感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如学习《奔马》这课时,让学生听马来了的音效,感知风、尘、沙等特征,再让儿童仔细的观察赛马的每一部分。深入感知奔马的特征。并让学生模仿马的姿势,伴随音乐舞蹈。这样的感知与感知之间相互联系,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创作灵感就在这里不断的升华。 ③情绪感染法 情动才能心动,亲切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内创造一种亲情美。教师打扮得体大方,语言生动形象,神情亲切感人。从而渲染情感气氛,使学生产生喜悦和神往的心理态势,达到润心细无声之效。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体现人文性质外,我们在选择内容时也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这与一些著名教育家提倡的“名著课程” 的初衷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们所包含的关于宇宙的见解和观念、人类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学生读了这些课程之后,便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理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拓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现象,时时地给他们提供关注和参与的机会。广告、建筑、家具设计、服装、室内装修等都是学生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还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天地,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创作艺术的愿望。如过新年时贴春联、贴窗花;六一节时吹气球、挂彩带;端午节时挂粽子;中秋节里挂月亮;平时展览学生优秀作品等等,这些环境布置就像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背景一样,不仅还原了生活场景,为课堂教学创设最有效的客观环境,并且可以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审美技能,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些鲜活的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回避现实,完全躲进古典之中,让学生像专业人士那样,学究式地探讨一些问题,并不是现代课程论提倡的。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实的、丰富的、富于幻想和创造的。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世界,促进新课程的实践和r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孩子们从狭小的教室中领出来,带领他们走入人文情景中,亲近人文环境,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青翠的小草,让孩子们在人文情景中主动地去看、去听、去摸、去探索,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和积累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实践的机会,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离开审美感受,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像湖水一样清澈,像花朵般美好,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将艺术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入到了生活的状态,使生活也回归到人文情景中的一部分! 当生活洋溢着人文气息时,到处呈现的将是真善美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生活在无声无息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当然这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