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谈音乐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音乐论文之谈音乐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摘要】在多媒体电教平台进入音乐课堂的时候,有些音乐课却悄悄地在“变质”。也许我们忽视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是再高新科技的人机对话也无法替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很难实现的。本文通过对“会说话的眼睛”、“能传情的肢体”、“可互动的教学”等几种课堂交流方式的剖析,阐述了音乐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关键词】情感 交流 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领域各项设施在不断地改进,DVD、投影仪、多媒体电教平台……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乘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步入我们的教室,使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一改过去的繁琐与拖沓,而只需轻轻触摸按钮,便可由电脑等多媒体辅助完成。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更是被调动了起来。一时间,课堂里奏出了音乐与画面的交响,唱出了智慧与创造的欢歌。然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音乐教学更应体现情感的发展与变化,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震撼”、“撞击”、“抒发”、“宣泄”与“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国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接。”在音乐课堂里,如果电脑课件代替了板书与演示,教学光盘完成了范唱与伴奏,那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靠什么来实现呢?事实证明,再高新科技的人机对话也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怎样来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性,进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也就此做了点滴的思考与尝试。一、会说话的眼睛——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它的魅力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信息得到不断地更新与提升,不断地信息交流,能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在我的音乐课堂里,我非常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总是试着用眼睛和学生说话。这无声胜有声的交流,有时竟也能超越千言万语。尤其是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引导孩子们静心聆听,并将自己的所听、所想、所感用会说话的眼睛表现出来。以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水平。 如在欣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前,我在做了一定的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小朋友们不借助任何肢体动作表演,只是用我们“音乐的耳朵”聆听,“看谁的眼睛会说话,请小朋友们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诉大家……”我鼓励小朋友们。顿时,“愉快”、“危险”、“紧张”、“喜悦”……一切都尽显于孩子们真诚的眼眸之中,那么地投入,那么地逼真,仿佛真地看到了高兴的鸭子、愉快的小鸟、狡猾的大黑猫、凶狠的大灰狼、聪明勇敢的彼得,以至于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日久生情,眼神的交流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专心听讲。听课效果好了,教学效率自然也稳步上升。会说话的眼睛,以音乐课堂中无声的语言交流着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这成为学生宣泄内心情感,表现音乐作品的重要方式之一。二、能传情的肢体语言——音乐情感灵动的表现。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于是“手舞足蹈”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最合适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溶入歌表演、歌伴舞、集体舞等体态律动来进行辅助,这些形式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不失为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教学方式。教唱新歌时,如果没有特殊的效果要求,我一般都是自己范唱;实践表演时,我也是尽可能地“亲自上场” 。如在教学沿海版第十一册《中国民歌(之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直观的感受,我为学生表演了蒙古舞、藏族舞、新疆舞的舞蹈片段,并将主题动作提炼出来,让学生一起学、一起表演,并溶入歌曲当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特别是在表演藏族歌曲《巴塘连着北京》时,我把藏族歌舞中特有的节奏和衬词“呀拉索”加进去,学生跳着整齐的舞步,唱着愉快的歌曲,将课堂变成了一场热闹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会,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也在愉快的歌舞中自然而然地溶入了学生的心灵。三、可互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绪。新一轮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指导我们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正符合了小学低段学生的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勇于探索的特点。因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融合起来,把孩子们引领进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让课堂成为故事的现场,游戏的乐园,邀请学生参加,常常能让孩子们乐不思蜀。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吸引学生走进音乐课堂,喜爱音乐,喜爱音乐课。如学生在学习歌表演《好朋友来了》时,我让小朋友们边听音乐,边积极动脑,想想会有哪些好朋友到来,他们各自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小朋友的思想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有位会弹琴的小朋友来了,他和我一起弹《闪烁的小星》”;有的说:“有位大姐姐来了,她很会跳舞,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歌舞” ;有的说:“很多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于是,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想象的场景,在轻快的歌声中表演起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得对歌曲的深入欣赏、学唱和表演更加顺理成章。整堂课有机地将故事、场景、舞蹈、歌表演融为一体,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进行交流与互动,充满着随机与不定性,却时时处处蕴涵着创新的火苗,锻炼、体现着孩子们创造的潜能,使音乐教学实践过程悬念迭起,高潮倍出,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要与学生以情感进行对话,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几十双纯洁无暇的眼睛,我们不仅需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真情实感,更需要具有对教学业务的真材实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眼睛永远不会说谎;肢体语言表达的是真情,永远不能虚假;可互动的教学设计考验的是师生的综合实力,永远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些音乐课堂中特殊的语言,如一串串闪亮的珍珠,如画龙点睛般点缀着我们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熠熠放光。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奏响心灵的交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