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怎样实现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语文论文之怎样实现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课程资源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没有对话,就没交流;没有交流,也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学。 一 对“对话”的解读 “对话”是交往的外显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师生心理交融的通道;不仅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讨论,更是师生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在对话中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养成。 对话中的主体之间是在一种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方面的优势并不妨碍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他肩负对“对话”的组织、引导、指导之责任。“对话”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在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更不是“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对”的一味模糊、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为什么会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关键是教师引导不得法,指导不力所造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智慧发展的灵感,更应有“ 吾爱真理、吾亦爱吾师”的超越。 二 对话的外显方式 1.师生互问互答。 2.师生对某一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和辩论,“理”会在辩中“明”。 3.师生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任何一方都不应有超越平等基础上的“霸权”。 4.写作,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进行沟通和交流。 5.读,教师读、学生读。教师读中有示范,有感悟,传递情感,以情达意;学生读中有模仿,有创新,更有体验。师生交流读的感悟达成共鸣。在外显的对话中还蕴藏着师生之间彼此尊重、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三 对话的深化 师生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真正的关注和倾听。 1.以爱育爱,以会教会 教师要用自己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心,激起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在感受教师的爱中,培养自己对生命、对事业、对他人的爱。在教学实践中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在教师的“会” 中有教师丰富的知识,有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还有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追求。在学生的“会”中有教师指导下学会学习的方法,检索学习知识的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者的融合达成了“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2.兴趣激发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感兴趣,教师自己就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所教的知识,只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才会教得有滋有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会感受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才会对知识感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去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 3.以思想点燃思想 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共同走向知识,用教师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种点燃与激发是相互的,教师首先要主动,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再与学生进行“对话”,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沟通,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 4.以能力培养能力 能力自培养中来,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能力,让学生阅读,教师自己先去阅读,再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让学生计算,教师自己先去计算,再指导学生计算……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并与学生及时对话交流“做”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5.民主造就民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宽容、仁慈、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见。“教育学生实质上是教育自己”。在民主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不会产生敌视、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民主还包含着合作,民主是合作的基础,很难想像在一个专制的课堂上会有成功的合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