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整合历史课“巧”字下功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整合历史课“巧”字下功夫

历史论文之整合历史课“巧”字下功夫 ‎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到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到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从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到学会从多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独立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轮课程改革旗帜鲜明的特色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筒洁和开放.同时,现代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也为历史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为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并不仅仅限于这一种形式,现将我从事历史教学十余年来在课程整合方面的一些实践进行梳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课与远程教育工程相整合,巧妙获取海量信息。    今年,国家投资达上百亿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市正式安家落户,其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动地下载查询“中小学课程资源网’,查阅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教学案例,从“历史文化大观’中查阅教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如谭嗣同、曾国藩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还可以从服务器的“校际通资源网’的资料库中通过“关键词”‎ 调阅相关信息。为了做好历史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我们除了使用部分现成的资料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因地制宜地制作一些课件,如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用超级解霸软件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VCD碟片中“火烧赤壁”一段视频素材,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    二、历史课与语文课相整合,巧在“情”字上下功夫。    在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语文课可以说是历史课的“近亲”很多课文都有历史做背景,比如,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的语文课本中就有《金色的鱼钩》,《草地上的晚餐》、《老山界》、《飞夺沪定桥》、《七根火柴》等课文,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去想,课文的内容,伴随着讲长征的进程,我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哪些故事发生在爬雪山,哪些故事发生在过草地,听了这些故事以后,你们作何感想,虽然故事不等于真实的历史,需要老师们在备课时仔细斟酌,但是,语文课文的感染力和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三、历史课与时事相整合,巧妙把握时代脉搏。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现实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也正是历史科学的生命之所在。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密切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通过社会热点找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应考试的焦点问题,这也是近几年中考文科综合学科命题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比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在即,这是当时无人不知的国家头等大事,在讲“中日甲午战争和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1997年究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从历史书中寻找答案。通过梳理课本中的内容,有这样一条内容。耽入了同学们的眼帘,“‎ ‎1898年中英政府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明确规定,英国租借香港九龙一区给英国,租期为99年”,我让同学们算了一笔账,1898年签定的条约,99年以后应该是哪一年?同学们通过计算,正好应该是1997年.讲完后,我说,从1898年—1997年这99年间,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四个阶段,但历史具有延续性,如果人们不懂历史,那么在处理一些国家大事时也就失去了依据,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  ‎ ‎    四、历史课和乡土教材相结合,巧妙地拉近学生们与历史课的距离感。‎ ‎    ‎ ‎    作为革命老区,我们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地北头村南,有一座洪麟阁烈士故居,在讲到卢沟桥事变一课时,29军副军长佟麟阁烈士为抗战而牺牲时,我就把这段乡土教材穿插进来,两位英雄的名字虽然有一字之差,但他们为国为民而英勇牺牲的精神却是一样光耀史册的。     通过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乡土教材,使同学们感到很多影响整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拉近了他们和历史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