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

语文论文之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 ‎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语文课堂活力安庆市第三中学  吴 慧     “预设”和“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而动态生成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优缺互补,缺一不可,若能科学而艺术地融合起来就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作为具体的操作者,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才可以促其生成,达成预设。如何在课前进行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预设?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让生成演绎精彩?如何对待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呢?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充分预设——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恐怕是颠扑不破的。否定与轻视教学预设,教学必然走向无序和混乱。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生成。但一成不变地死守“预设”‎ ‎,不敢越“案”半步,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何谈自主学习呢?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预设,但又要灵活处置,知变通。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新课标视野下,我们的预设过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和框架,而不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固定程序,同时还应考虑到生成性产生的可能,改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想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生活有怎么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可以肯定的说,教师预设得越充分,就越能更好地捕捉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望海潮》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考习惯,我还预设了可能的答案和启发方式:答案 1:“市列珠玑……竞豪奢。”——‎ ‎ 街市上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丝绸锦缎,竞相比着豪华奢丽。我们想象着此情此景都不能不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答案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处东南,地理形势优越,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金国地处西北,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答案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彩桥似画,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旅居此地,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答案4:“云树……无涯。”——茂密如云的树木围绕江堤,迤逦多姿,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卷起白如霜雪的浪花,排山倒海。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答案5:“重湖……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由于预设的问题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在探究谜底的好奇中,一次次领略着西湖的美,并且生成了智慧,生成了灵性;而由于预设充分,我也可以从容不迫的面对学生,胸有成竹的进行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引导学生走向预设的目标,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二、不拘预设,做动态生成的导航者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叶澜教授指出:“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在一次45分钟的课堂里,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生成点,多创设一点生成空间,使课堂彰显动态生成的活力,真正是“因为生成,所以精彩”‎ ‎。课堂讨论《窦娥冤》一文窦娥的形象时,同学们纷纷讨论着这个弱女子的善良、本分还有不屈的抗争精神,气氛活跃而伤感。我镇定自若地导析,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时一男生突然举手,我请他发言。生1:我认为窦娥谈不上善良,她要楚州亢旱三年,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三年干旱要死多少人呀?一个人遭遇不幸,难道要许多人陪葬吗?(激动)师:(一震)有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觉得呢?生2:我不同意,就算风调雨顺,在那样的黑暗社会里,老百姓照样饿死!生3:我国早在汉代就建立起一套赈灾机制,老百姓是可以领到救济的。 师:窦娥为什么罚下这样的愿誓?她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生4:窦娥是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忘了她的冤屈。 生5:而且连续干旱,才可能引起朝廷的注意,她的冤案才能昭雪。 生6:我认为窦娥针对的是那些无心正法的昏官们。她应该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在法场上跟婆婆的话别完全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师:是啊,窦娥替婆婆顶了死罪,对婆婆却只有那么一点可怜的要求,她的善良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一个善良的人都罚下了看似不近人情的愿誓,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著名论断吗?悲剧就是生(齐):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生1:我还想到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及悲剧震撼力的来源,我在备课时作了重点预设。这突如其来的提问是我不曾预料的,但它是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遇到如此情况,很多教师也许会含糊其辞地用“课下交流”匆匆带过,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原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但这种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恰恰是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非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精彩就在这“节外”生出的“一枝”中诞生了,何乐而不“议”‎ 呢?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堂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两者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点是精彩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活力课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