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平“语”近人——习 近平总 书记用典》学习心得体会3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一 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二 5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三 9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一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 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继续播放《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教育节目,本集节目用典语句为:国无德不兴。 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崇德重德、尚德倡德,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简单的理解就是“人如果没有德行,便不能立足与世,也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国家没有德行,便不能兴旺,也不会国运昌盛。”。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将“国无德不兴”提前到“人无德不立”,在注重个人道德的同时,更加强调道 德在国家长治久安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众多腐败官员。这些官员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培养之后,最终背叛了人民、遭到人民的唾弃,与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有紧密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而来的各种道德缺失问题屡屡出现,例如“三鹿奶粉”“地沟油”“毒疫苗”“毒胶囊”等事件,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道德素养缺失或下降。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公民关于违反道德案件的出现和逐渐增加说明加强党员干部和普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事之所趋、社会之所需、人心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要和依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依法治国要依法治官,以德治国更要依法治官,面对我国部分官员腐败问题,必须加强道德教化,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官员的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进入工作岗位后,领导干部要树立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承担相应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更加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时也看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不断加强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体公民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简单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一次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决我国公民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体公民必须加强对自我修养行为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实效性,不断研究、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要注重实践,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修养而成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和公民要“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古代为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虽然我们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不能局限于过去的“修身、齐家”,而应赋予新的内涵,努力追求“治国、平天下”,必须增强党性修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修养,坚持不懈的进行自身思想改造和道德修养,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自我,把握自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二 连日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播出,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反响热烈。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邀请权威专家解读思想、释义经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就能吸引观众,“拽”住观众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是新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俗传播,这是感受总书记执政智慧与人文情怀的经典留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 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近两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的火热,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县区各乡镇,处处都掀起了这场和贫困作战的“斗争”。“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常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学古典名句、用古典名句,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要感知深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等,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是“齐身修家治国平天下”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广泛运用古典名句,充分体现了其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家国情怀。 在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古典体现“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样为民”的思想,以“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牵引,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现了人民领袖的风范。 二要突出见贤思齐。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功底,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运用和实践到了现实社会中。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启迪启发,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们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务实作风,学习他们的坚定信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以塞罕坝林场为榜样,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持之以恒、必让荒漠披绿装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中,我们必须要有立足本职岗位的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在点滴之间用奉献和坚持践行忠诚信念。 三要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灵魂。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读懂 了总书记的深沉情怀,也领悟了见贤思齐,更重要的是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和使命,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要坚持知行合一,勤学善做,主动作为,以“四讲四有”为标准践行党员责任,真正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干事的底线守起来,用行动践行信仰和文化的力量。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三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了第四集《国之本在家》。 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文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而家庭的和睦、和谐,家风的良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 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有家庭就一定有家风。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那么在重视家庭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两个方面: 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榜样和楷模,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景仰。打开我们的历史,有无数古圣先贤,他们秉持“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的信念,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自觉地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不朽诗篇。 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梦才能实现,才能梦想成真。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所以,对千百万个家庭来说,我们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 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还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良好的家风,这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不动产。那如果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这样好的真正的不动产,那共同支撑起来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这也正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