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英语对话教学:点拨心智 放飞思想—— 例谈 Let’s talk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英语对话教学:点拨心智 放飞思想—— 例谈 Let’s talk教学

英语论文之英语对话教学:点拨心智 放飞思想—— 例谈 Let’s talk教学 ‎ 英语对话教学:点拨心智 放飞思想—— 例谈 Let’s talk教学                        大朗中心小学  蔡金花     内容提要:自《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它包括: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英语对话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再是霸占课堂,独自表演,学生不再是洗耳恭听,鸦雀无声。而今的英语对话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要能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尽情投入到教学中,使对话教学的内涵能真正地得以落实。 关键词:对话教学  清晰有趣  沟通合作  创新生成   ‎ 优质的英语课,应该是教学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对话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投入学习,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点拨孩子的心智,放飞孩子的思想,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教书几载,上了好多课,也听了好多课。有的英语对话课听下来希里糊涂,听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理不清思路,为师的听下来尚且如此,学生们怎么受得了?!也有的英语对话课听下来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师对话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和精彩演示,让人更加真切地了解、体会和感悟到对话教学的特色。在此,笔者将通过实例来谈谈体会并结合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做一些分析。 一、    对话教学的清晰性 案例:教学内容如下:A: Look, this is my family photo.B: Really?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A: Let me see. 2/3/4…B: Who are they ?A: They are my 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My Family这课对话时,先用卡片进行单词、句型教学,然后将这些图卡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呈现一个个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创造对话,并配上各人物角色的动作,在对话教学中,意在让学生运用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 They are…进行对话操练,学生小组展开活动,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但仔细聆听后笔者发现,学生之间对话的并非主要句型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 They are…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各人物动作的扮演上,因此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思与分析]:教师“精心”‎ 设计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这一活动实为一次合作任务,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的交互性、互助性不够,主要原因为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未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关注的是各种人物角色的扮演而并非是对话句子的训练。在对话教学中,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的设计要体现出教学的清晰性,操练及拓展的内容要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要拓展得太广,扩充内容太多,学生会觉得这是新的、那也是新的;这需要掌握、那也要掌握。脑子里分不清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非重点,只是云里雾里,不知如何记忆。我们应该本着立足课本进行操练及拓展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清楚今天重点讲的是什么、该练些什么,并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二、对话教学的动静相生,沟通合作      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动”,是指朗读、对话,游戏等“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听、看、写、思考、想象等无声的世界。对话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对话教学中的动“多”静“少”,若一直处于动态,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也难以形成,但如果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乏味、沉闷,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定不如人意。因此,英语对话教学中做到动静相生、动静有致,既减少了“平”、“淡”、“直”、“浅”,又提高了英语对话课堂的教学魅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 教学内容:How many …s are there? There is …/ There are… ,旨在让学生在draw/discuss这两种“静”“动”活动中对There is …/ There are…这两种句型进行讨论,练习。该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T: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drawing ‎ pictures?Ss: Yes, we do.T: Can you draw a house? Can you draw a …? S1: Yes, I can.T: Good. Draw a …,please. Look at the house. How many …s are there?Ss: There are two/three….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关注到了示范的作用,且能把参与画画的主动权交给班级中有画画特长的学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这一步“静”的教学活动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比较成功的,为下面的小组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model。但是在下一步同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无动于衷,有的学生漫无边际地draw,时间过去了3、5分钟,但是真正该出现的discuss场面却没有发生……所以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失去了该有的效果,活动实效不大。[反思与分析]误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表现在,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到位,教师在组织小组对话活动时没有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了教师讲授的点缀,而缺乏实际的意义;二是学生合作的时间太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互的合作和相互的交流。    要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一活动具有实际的意义,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潜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    对话教学要突出趣味性课堂上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泛不起丝毫情感的“涟漪”。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失望。老师看来是自以为努力准备了,缘何吊不起学生的 ‎“胃口”?原来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灵动起来,不得不迎合学生们的口味,投其所好,方能解决以上的尴尬场面。众所周知,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玩,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根据内容适当采取一些猜猜、玩玩、演演、画画、游戏等教学活动来调节课堂氛围。例如:[案例3]: A: What can you do? B: I can sweep the floor. What about you?A: I can make the bed. I can clean the room.   … Unit 4 What can you do?的对话课,由于其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且活动富有实效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将下飞行棋这一学生喜爱的活动结合课堂对话内容巧妙地引入英语课堂,设计了play chess 的小组活动。教师预先设计出一张“棋盘”(将本课的语言点均放进棋盘“程序”),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运用,真正做到在学中用,练中用,以达到综合语言运用的目的。[反思与分析]孩子的心,教师的心!孩子的爱,教师的爱!孩子的感动,教师的感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果你的教学能赢得孩子的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这就是成功的一半了。在这里,由于该活动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组织有序、有效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别出心裁地将对话内容设计成一张“棋盘”,通过让学生下棋(play chess)来学习对话,对话活动趣味性大,实现了教学实效与活动预期效果的一致。四、    对话教学的创新生成 ‎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英语对话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所学课本的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想、所感。所以在英语对话课堂上,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赞扬鼓励学生一问多答,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他们通过启发,讨论,体验等教学活动,拓展视野,开发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尽情发挥, 让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在对话课堂上碰撞出灿烂的思想火花。 结束语在我们的英语对话课堂中,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每一学生都得到发展”,最终要落到一个“实”字上。实,即实效、有效。有效的课堂基于对学生的关注,源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总之,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活动时,只有真正关注到对话的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对话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点拨学生心智,放飞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3. 《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第3期4. 王林:“英语课堂教学法的尝试”,《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