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

其他论文之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 ‎ ‎  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中,80%的父母一方外出,60%的父母双方外出。80%的由其祖辈抚养,20%的由亲人、朋友监管或无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总的说来,其思想道德教育状况是好的,正趋于良性发展,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环境里健康成长。但是却有少数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出现了一些厌学、逃学、不健康上网、偷盗等缺陷,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究其何在?‎ ‎  原因之一:评价手段重智育,轻德育。‎ ‎  国家教育部虽然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近二十年,但是还有少数学校还没有根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去转轨,为了一味的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致使有些学校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导致学生缺少真正的有效的德育课堂。社会、家庭只需要孩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生活中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品行,他们劳动意识淡薄,自主能力缺乏,不是“一切向前看”,二是“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正在萌芽,这就是重智育,轻德育带来的弊端,致使不少留守儿童慢慢变成了真正的“危险品”‎ ‎。学校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德、智并举,这是我们当前农村学校每个做教育人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严重问题。‎ ‎  原因之二:德育内容多空虚,少实际。‎ ‎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然而,打开教科书,听听德育课,就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道德标准高深单一,内容也比较抽象,这给学生理解和参与带来了困难。学校、班级、教师要把握好、充实好德育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典型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知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对待留守儿童万万不可以象教学“1+1=2”那么直接、简单。而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去进行帮扶,从而去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水平。怎样教会学生求知、学会生存、重在教育学会怎么做人?这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思考的又一个大问题。‎ ‎  原因之三:教育方式多传统,少创新。‎ ‎  去年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墓,孩子们非常高兴,但学生并不关心祭扫的内容,只集中在他们各自所带的零食,而根本不愿意去了解这位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平时,老师教育方法简单,学生一旦“出轨”,教师以罚代教,通知学生家长共同会审,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打骂已成为“家常饭”,学生“逆反”心理加剧,教育“疗效”‎ 则甚微。如果老师对开展此次活动前加强教育引导,了解事情的真相,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会有所不同。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作为老师,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这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原因之四:德育成员多单干,少合作。‎ ‎  众所周知,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目前主要是依靠学校教育,很少有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虽是主体,但是必须有家庭、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现在真正能够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产品不多,质量不高,而许多格调低下、非法出版物却禁而难止,严重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同时社会上存在一些赌博、偷盗、欺诈、拐骗等不良的消极现象,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效果,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个别慢慢走向犯罪的一大诱惑。我们不得不呼吁:要想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绝不能搞单干,要合作共赢,学校、家庭、社会要“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好学生。‎ ‎  针对上述原因的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知、行”可以说几乎严重脱节,那么学校、老师应该怎么办?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放眼现在,把握未来。我们认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要进行三大创新:‎ ‎  第一、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际体验。‎ ‎  从事在农村中小学的老师普遍反映,留守儿童的思想固执,个性差异较大,逆反心理严重,却不愿意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了什么?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需要,我们要真诚地善待每一位留守儿童,创新德育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实际、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在体验中去认知。学校要坚持道德教育上的知行统一,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社会实践,把实践作为检验评价学校道德教育的标准。学校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地投身于道德实践,把参加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品行修养、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村留守儿童获得丰富、真实、深刻的道德体验,促使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去学习、思考、领悟,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第二、创新德育教育形式,舞活德育教育阵地。‎ ‎  要想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革除说教的弊端。教师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学校要为学生道德实践建立活动阵地,让留守儿童‘常见、常听、常去、常在’‎ 的地方,要加大阵地建设力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现象,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时代精神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引进学校,带入课堂。把学校创建的乡村少年宫作为学生开展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把学校中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红领巾手抄报、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等场所,作为学生德育体验和交流的重要窗口,让留守儿童从中去了解历史、认识现实、憧憬未来,去打造自己的梦想,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  第三、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培育良好行为习惯。‎ ‎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深知: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大多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的认识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往往失之偏颇。因此,学校、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采取多种教育方式,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力求教育方法要开拓创新,努力做到‘三结合’:一是要坚持灌输教育和疏导教育相结合;二是要坚持典型示范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三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我们要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生活状况、学习上的困惑,要多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些关爱,用‘春风化雨’的执着和真情去打动每一位学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帮扶未成年人走出认知、道德上的误区,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升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水平。‎ ‎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奏效的,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地去关心、献爱心和用耐心呵护每一位孩子,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齐心给力,坚持“以生为本,以德育人”‎ 之路,齐抓共管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康、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模式、形式和方法,真正关爱农村爱留守儿童,为了祖国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的‘中国梦’,能够梦想成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