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谈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谈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论文之浅谈多媒体电教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 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时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教师使用的工具越先进,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就越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更能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蕴。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练,意境深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把高度凝练的诗词语言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乐朗诵,以情感人优美的音乐可以淘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学生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可以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投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配乐录音朗诵,一边想象大草原的奇丽风光,然后,把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绘制一幅“草原风光图”,下课后,学生们纷纷交来了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想象各异,情境有别,但都能基本反映诗歌的意义。又如,我在上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体会曲径幽深,花木掩映,鸟儿欢悦,杂念顿消的意境,我在范读时播放了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的轻盈、悠扬、婉转,极好地帮衬着诗歌表现了禅院极静极美的境界,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和言外之意。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育的突破口。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只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两者揉合起来,就能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投放诗词画境,营造诗词教学的情境宋朝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此,“诗画合一”‎ 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要充分地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基于此,古诗词用幻灯、动画、视频来再现古诗词的画境,就成了绝妙的手段。例如在上北朝民歌《木兰诗》前,我播放了《木兰从军》的动画片。片子再现了木兰身着戎装,毅然替父出征的英武形象;再现了木兰跨过关山险要,英勇杀敌的十年征战生活;再现了木兰屡建奇功而辞官,荣归故里的喜悦场景。在观赏片子的过程中,学生们被木兰的孝道、勇敢、不慕高官,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品质所感动,对木兰的敬意油然而升。带着这种敬意,带着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我让学生们打开课本再来读《木兰诗》,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很快就领会了诗歌的主题,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文学家笔下的最爱。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诗中的第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认为不好理解,提出疑问:洞庭湖怎么能把吴国和楚国分开呢?乾坤之大,无与伦比,怎么会在湖里浮动呢?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把课件中“登楼观湖”‎ 的视频调出来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立刻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连,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天地似乎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的景观。我再稍加点拨,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作者采用实写和想象结合的手法,是为了要表现洞庭湖的壮阔气势。苏教版初一下册中设有一咏《荷》专题。专题中,编者编入了五首咏荷诗:《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莲》。在上这五首诗歌时,我一边轻声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丝雨》,一边播放田田荷塘,荷叶轻拂,荷花摇曳,莲香四溢的视频景象,然后要求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熟读并能背诵这五首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听着音乐,看着视频,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地,不一会功夫,这五首诗就读熟了,也会背诵了。在读诗和背诵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荷花美的神韵,也激爱荷之情和对荷的种种思考。配设解说词,提高鉴赏力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由于诗词的内容不易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写有原文,并在原文的下面注上解说词的透明胶片放在投影仪上,然后通过银幕投放给学生看,说明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中秋佳节,晴朗的夜空,挂着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她象征着人间亲朋好友的团聚,象征着一种清高的理想境界。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它,把它奉为词中的上品,广为传唱。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受排挤,被贬谪到地方作官,因而,词中寄托了他想超脱现实的愿望。同时,他和他的弟弟又分别多年,因此,又在盼望和弟弟团聚。但月圆人不圆,这是现实的矛盾。苏轼思想放达,他对着长空皓月,特作自我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时,那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便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和思亲的深情。由于配上了解说词,学生对词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感情有了逐步的了解,我再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一边随着节奏在手上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把课推向了高潮。再看着课件为之配置的视频背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把复杂的思想感情作了既细致又形象的表达。这样由情入景,由景抒情,构成了完美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