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七年级英语有效教学途径之探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七年级英语有效教学途径之探索

英语论文之七年级英语有效教学途径之探索 ‎ ‎  洗车九年制学校 陈健 ‎  【摘  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是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  【关键词】后续学习 有效教学途径敏特英语智能学习平台 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乐教乐学 ‎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门坎,能否做好英语入门教学,对他们英语的后续学习,以及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对七年级的英语有效教学途径做了些探索,认为有以下七个方面值得重点把握:‎ ‎  一、全面了解新生情况,做好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  新生一入学,就要找机会向学生家长或小学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结合课堂和课后的观察,经常与其他搭班教师交流意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好坏以及平时的思想动态等进行了解。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学了一些英语,程度不同容易给教学造成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做好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通过对小学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地复习、理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能因才施教。同时,重点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飞。‎ ‎  二、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类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活动的创造性和和创新性起到促进发展作用。七年级新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他们善于模仿,长于记忆,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所以,这时,教师应该有耐心地引导、教育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语境实践”,在课堂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要求学生使用简单的日常用语问候父母;在课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安排学生唱英文歌曲、学习英语诗歌、开展英语书写比赛、课文背诵比赛、制作英语小报等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解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稳固其学习兴趣。‎ ‎  三、整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设计 ‎  教师不是教材新目标(Go For It )的被动使用者, 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教材的变化, 对教材精心“加工”和处理。‎ ‎  (1) 调整课时。 新目标(Go For It ) 按单元编写, 每个单元分Section A, Section B和Self- check三部分, 我们可以调整课时, 不一定按教材的顺序分三课来备课和授课, 我们可以把Section ‎ A 中听和Section B 中的听调整为一课时, 把Section A中的句子与Section B中的对话调整为一课时, 把Section B中的读与写单列为一课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单元教学具体调整课时。‎ ‎  (2) 适当删减。新目标(GoFor It) 是一套原版引进的教材,其中许多内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偏高。龚亚夫先生曾经说过“:教材上有的并不全部要教, 教的并不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我们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 学习英语的起点比较晚, 教材中一些内容面面俱到地讲, 学生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 与其如此, 还不如大胆地删掉。例如: 新目标中的人名和地名, 有一些教师自己也搞不懂, 还不如删掉。‎ ‎  四、采取多项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七年级英语教学,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学习英语的习惯:‎ ‎  开口习惯。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安排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热情,耐心引导学生,培养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作业本封面上的姓名、班级、学校,用英语向老师提问等,鼓励学生结对练习,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凡是能用英语表达的,就决不要用汉语。除了培养课堂上开口的习惯,还要注意早读、天天读时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 ‎  正确书写的习惯。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书写潦草或字迹不端者,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写字时的坐姿和握笔方法。要求学生从字母开始练习,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 ‎  上全英语课的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全英语上课,在学生反应听不懂时,教师要配合板书、表情、手势、动作等来降低语言难度,帮助他们理解。只要教师一直坚持用英语教英语,学生慢慢地会适应,决不能因学生感觉有难度而让教师妥协。‎ ‎  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习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和个性方面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差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的“教”相互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学”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学生在学习成就上的差别,导致了部分后进生的出现。这些后进生随着学习过程的推移,由初学英语时的满腔热情到逐步失去兴趣,自信心下降,甚至变得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碎,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强烈。对此,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和标准对待所有学生,应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次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好英语的兴趣。‎ ‎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根据学生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实践英语的机会。对后进生应该降低难度,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平时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注意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肯定,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正面形式,使他们不断巩固成绩、恢复自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笨鸟先飞”,帮助他们一起预习新课。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例如把成绩好差的学生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一组,每天把当天所学的单词和词组背好,一位学生背一个词加1分,背2个词加2分,依此类推,四人分数相加为小组一天得分,一星期核算,评出优胜组给予纪念品奖励。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  除了以上几种习惯需要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订正作业的习惯,阅读英语的习惯等。‎ ‎  五、把握英语学习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  七年级英语的学习重在打基础,有以下重点需要把握:‎ ‎  学好词汇,打好基础。通过不同的单词的发音,让学生掌握记忆拼写单词的技巧。如串记法,由is想到his;联想记忆法,forest让学生模拟记忆为for的最高级,等等。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记忆单词很轻松。坚持每天要听写,以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形式开展竞赛,强化记忆单词,效果会不错。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课利用每周星期一的第七节课,带领学生进入敏特英语智能学习平台的词汇在线检测系统,不但能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已学词汇,还训练了听力及口语能力。‎ ‎  重视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从七年级第一单元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一套课堂教学用语,要求学生听的懂,说的出。逐步发展到在课间和课后,学生之间尽量用英语交流,遇见教师也说英语。随着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不断增多,英语词汇量的不断扩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话题,每天课后准备,每节英语课上用几分钟时间交流。‎ ‎  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逐步对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编一组与教材配套的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购买一种英文对照的世界名著,相互交流阅读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由句到章,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黑板报,编印手抄报等,或为学生制定一个写作计划。‎ ‎  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加强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做到了这些,学生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教师,从而融洽师生感情,出现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  七、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我们应当认识并且重视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学校可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多与家长们交流,使他们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意义、家庭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实施家庭教育等。学校举行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英语会话表演等,可邀请家长们参加,使他们和老师一同感受教育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要重视家访工作,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这些做法,唤起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使多数的家庭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发挥良性作用。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周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如:英语广播、英语报刊杂志、英语角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学习。‎ ‎  综上所述,要想当好一名七年级英语教师,必须把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才能处处主动,切实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  [1]包天仁。张正东教授访谈录——探讨我国现阶段英语外 ‎  语教改的一些热点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 02.‎ ‎  [2] 丁玉祥。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