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谈“以生为本”的政治教学 ‎ ‎  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面对历来被人称之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教学,笔者就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尝试。‎ ‎  一、围绕教材自学,互动理清思路。‎ ‎  教材既是教师授课的素材,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在课堂导入中,教师首先明确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性问题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开展自学讨论。针对教材,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开拓思路。例如本课中学生理出的思路为:1.货币流通顺畅以及流通量适当的作用。2.公民个人存款储蓄是怎样调节货币流通的。‎ ‎  在此环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要不时地点拨小组讨论,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此外,教师要积极开辟民主教学环境,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主动探讨的教学氛围会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放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二、善抓要点提问,启发理性深思。‎ ‎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后,会觉得课本知识已掌握,没有问题了。这时教师要揪出要点,设置疑问,启发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使思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的学生,重新审读教材,并焕发出愤诽、亢奋的思维状态,产生更进一步的求知欲。例如:在讲“个人存款储蓄在当前货币流通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理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未涉及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有哪些?之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主要围绕当前“公民储蓄过度”的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学生的有些观点超出教师的意料,讨论大大超出教材内容。‎ ‎  综上可见,教师以讨论、辨析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创新的心理、新颖的联想、开阔的思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三、打破思维定势,促动教材开发。‎ ‎  学生是教材的根本使用者,也可以是教材的开发者。当学生分析了教材的不足,教师便向学生提出修订教材的要求。学生会因“第一次遇到的新鲜事”——尝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补充教材内容,而激发出求知的热情。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要立足客观存在,不迷信书本,勇于探新求异,创造性地自主解决教材的不足问题。学生于是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自然而然地将教材中的“‎ 公民个人存款储蓄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中的“怎样调节”的两种形式,完善为可行的三种形式。如学生提出可充实如下新知:A、一方面,存款过多,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造成物品供大于求,使企业陷入困境,不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存款过多,导致国家利息负担过重。可以用贷款、降息等方法调节货币流通。B、过度储蓄会减少投资和消费,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对此,银行可以向公民发放贷款,将积累资金转化为投资和消费的资本,促进正常的货币流通和生产的发展。‎ ‎  “编写”教材的创造性劳动激活了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形成“在激励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获得激励,在激励中再获成功”的良性循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一条生生不息的创新之河。这也就成为教学的高潮环节。‎ ‎  总之,每位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对和解决一对矛盾——政治学科实践性、时代性强与政治课教材相对滞后。通过创设“以生为本”的教学创新实践,在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心理意识和心理动力,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