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议数学生活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议数学生活化

数学论文之浅议数学生活化 ‎ ‎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材也更加重视内容生活化,重视学生本身的发展;‎ ‎  从另一角度讲,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本人认为数学的生活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教材内容生活化 ‎  相对老教材而言,新教材更加重视内容生活化,整个教材都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具体体会如下:‎ ‎  1、  标题新颖有趣,让人好奇 ‎  在七(上)第一章里,出现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直接把数学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  第二章的“数怎么不够用了”是学生小学的时候碰到过但始终没得到解决的问题,单单标题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本增添了不少的诱惑;以及后面出现的设问式标题,如“字母能代表什么”、“你今年几岁了”、“我变胖了”、“能追上小明吗”、“月球上有水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游戏公平吗”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现在标题上,也是新教材七(上)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类富有诱惑性的问题很容易就引领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以满足自己膨胀的好奇心,甚至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数学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  在七(上)的教材里的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七(下)的“平行线与相交线”,本来是枯燥的教材,可自从引用了“日历中的方程”、“打折销售”、“‘希望工程’义演”、“教育储蓄”、“台球桌面上的角”这些与我们生活非常接近的标题之后,我们的学生就觉得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 ‎  2、  内容丰富多彩,增添了几许人情味 ‎  传统的数学教材都是对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讲解,内容与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也就造成很多学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心理负担,因为与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缘故,也造成了“数学无用”的谬论。而我们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调整,单单就七(上)的“一元一次方程”‎ 这一章,本来这一章是学生觉得比较难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里面涉及到的应用题更是数学里的老大难问题。‎ ‎  教材从“日历上的方程”、“我变胖了”、“打折销售”、“‘希望工程’义演”、“能追上小明吗”、“教育储蓄”这几个学生熟悉的方面去引导,不仅对解方程进行了巩固,又插入应用题,也减弱了学生害怕应用题的心理。下面是这一章里出现的题目,从题目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生活在教材中得到了进一不的体现,生活与数学有了很好的结合:‎ ‎  (1)、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84,小彬是几号回家的?‎ ‎  (2)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  (3)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  (4)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 ‎  (5)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请问: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  (6)为了准备小颖6年后上大学的学费5000元,她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蓄。下面有两种储蓄方式:‎ ‎  ①直接存一个6年期;‎ ‎  ②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息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 ‎  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比较少?‎ ‎  二、 课堂教学生活化 ‎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从各方面否定:“数学枯燥无味,甚至数学无用”的谬论,反过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  然而,在我国,“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思想根深蒂固。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厌学的心理。时下,新课程刚刚实行,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变,再者,在目前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的体系也无法紧紧跟上的情况下,我认为,要让学生从讨厌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的第一步,就是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设计一些感兴趣的情景,一步一个“陷阱”,从而让学生从讨厌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甚至爱上数学课。‎ ‎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仅仅靠教材的改变是不够的。在教材生活化的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做一些相应的改变,时下,比较时髦也比较可行的课堂教学方式总体上都体现了多样化,原来那种“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基本上被淘汰,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组织小组讨论,注重得到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的空间和时间;‎ ‎  2、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使学生从更多的感官上去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也从动中引起学生的兴趣;‎ ‎  3、多举一些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照本宣科。如“认识百万分之一”这一课,如果还是引用天安门广场的例子,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感觉是模糊的,它的百万分之一也就没什么感觉了,那我们就可以以我们的操场为例,计算它的百万分之一;‎ ‎  4、评价多样。以往我们都只是从学生的成绩好与差去评价一个学生,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鼓励为主,得到鼓励的学生厌学情绪相对来说少很多。‎ ‎  总之,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两者是不能割开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