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小林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分轻能。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以致造成高分低能的结果。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 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诱导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一题多解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 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思维更加开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方法掌握得更加灵活。 (二)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1.条件的变化 对例题中的条件进行叙述形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单一的解题形式。 2.问题的变化 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训练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数学信息,而不给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这样就使一道应用题衍变成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直接经验。 通过条件与问题变化的发散训练,得到众多的新的数量关系,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应用题的编题训练,为学生解答应用题开辟一个新的途径,也是诱导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如根据图画编题;根据线段图编题;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编题。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提倡课堂开放,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应当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确立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观点,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在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它表现在不受教材、教案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被动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探索,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课堂练习开放 课堂练习要分层次进行训练,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还要设置没有固定答案,没有现成的解题思路的练习。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观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道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思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二)课后小结开放 把小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新问题。例如教学《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知道了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有的说:“我知道了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教师接着问:“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有的说:“我知道了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怎么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这样,学生争先恐后将本节知识点依次列出,像提起了一个网的各个结点,这节课的知识网就此结开。而教师又可顺藤摸瓜,把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纠正,使学生又有了新的收获。 总之,“开放”的课堂教学,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成功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