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我见
体育论文之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我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和实施以来,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遇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按照传统的三段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织教学,课难上了!如何把握《课标》上好师生满意的体育课是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因此,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课标》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是成功开启体育教改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一、以整体的观念理解课程的性质 《课标》圈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应把握和明了以下三点: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力实践为主,具有教养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即以运动实践为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为辅的统一体。 2、“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组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命名是为了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除了以体育为主外,还规定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为必修内容。 二、把握好课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标》的首要理念。 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自然体育观”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一切教学依据自然顺序过程而进行”;“技术教育观”的理论核心是运动技术的“要素化”、“铸型化”;“体质教育观”强调体育教育的自然属性;“竞技教育观”主张培养体能,以竞技项目为中心。90年代以后,体育思想呈雨后春笋百舸争流之势,“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开放式教学”等普遍受到青睐。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统一论。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行为规范,要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同时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 3、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要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 5、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加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三、正确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课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 发展体能学习的过程通常分为:(1)产生锻炼动机阶段(2)选择运动手段和方法阶段(3)适宜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经常锻炼阶段(4)合理恢复阶段。从以上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无疑是很重要的,没有唤起学生锻炼的欲望,体育学习就会是“无水之源”。可以说,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而,《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重视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师一切围绕学生的喜好转,更不是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单双杠等器械练习、耐久跑、韵律操不感兴趣,哪是否就该把这些内容从教材中淘汰出局呢?如果是这样,全班五十个学生可能会有几十种运动兴趣,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又绕回到那个年代的“放羊式”教学。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偏离了“度”,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在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最终稳定的。因此,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改变和迁移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努力改革教法,改变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课标》提出的第三个理念。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等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 1、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依据。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对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建立在测定的基础上。在测定的最终结果中,以大多数学生各项指标测定的水平为决定值。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难度与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所以“多数”学生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是,“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忽略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与少数体育差生的提高。 2、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更好 体育特长生是在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不仅是学生主体的需要和权利,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对于少数体育特长生,决不能因为我们反对“精英教育” ,反对应试教育而面向少数学习尖子降低标准,放任自由,听之任之,压制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发展得更好。 3、注重体育差生的转化 体育差生是指那些或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或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比较差。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也常常使体育教师感到棘手。造成后进的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道德情感和意志努力等等。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后进生往往个人个性中积极品质发展不足,反而消极品质得到充分表露。体育差生的体育成绩低下,基础不牢,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体育差生体验成功。一旦激发他们的运动潜力,他们的进步往往会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因而,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现后进生个性中积极品质,努力鼓励发展优点,从而完善个性,促进后进变先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课标》的一个难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