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论文之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浅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阐述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体育学科如何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要求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素质教育,主张不仅让学生学会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而且更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社会的开拓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出"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体育是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非常密切,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学校体育不能脱离素质教育。下面就几个方面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 ‎ 智力水平是是良好整体素质的基础,或者说是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大脑的功能。通过观察、模仿和掌握各种技能会促进大脑机能的发展。再则,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种机能的发展都会对其它机能的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心、肺等多方面的机能得到发展。心肺机能发展了,就会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的供应,为大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这也能间接起到发展智力的作用。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取决于多种途径,体育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体育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开发智力过程中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说,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开发智力的过程,如果我们再把“练身体”和“练脑筋”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则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学生也要认识到:上好体育课可使大脑更聪明,把读书学习和体育锻炼合理地结合起来才是明智的作法。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 毛泽东在他的《伦理学原理》批语中写道:“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精神之能力至最高之谓”‎ ‎。 可见"身心并完"是毛泽东的体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各种能力得以发挥的条件之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在学习上和工作总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教学过程所不能替代的。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从小养成在规则范围内合理竞争的意识对加强将来步入社会时的适应能力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运动场上,学生经常要进行各种比赛,经常要面对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这就如同步入社会前的“模拟“训练,同样对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体育课也可以说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课。在教室里在书本里讲给学生要如何不怕艰难困苦,如何合理地进行竞争,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是重要的,但还离不开在运动场上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成长,自觉和不自觉地提高心理素质,悟出一些道理。体育教师必须从内心里热爱学生,关心、体贴、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所期望的良师益友。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这种心理素质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周围事物的积极态度。我们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育教育,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把自己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事业的成功者。这正是素质教育对我们学校体育所期望的。 三、体育活动可提高文化课学习效率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学习上也是相当优秀的。这些学生在文化学习上所花的时间要少于那些“整天读书”的学生,而在学习成绩上并不低于甚至超过那些学生。其原因就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的学生通过掌握较多的运动技能直接地和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的多种生理机能而间接地提高了智力水平所至,也是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改善心理状态和调节神经过程的作用所至。所以说体育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负荷量 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负荷量明显少于欧美和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读书学习上。然而,我国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水平并不高于欧美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负荷量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长计议,我们要积极引导和组织中小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 五、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 体育不仅是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其他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特征,但首要目标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应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体育教学要改变那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育体、育心要结合。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要改变那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强制教育。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毛泽东认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自觉不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为学校体育终身化和开放化服务。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素质教育出发,首先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顾及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时代气息,又要有代表性,要符合学校的客观条件。有许多健康效果好,娱乐价值高,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应纳入教材。教材内容重复,难度大,复杂,效果性差的应予以精减。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系统各要素联结的纽带,是传递各种教学信息的载体。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经开始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学习能力是人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和人才自我培养的主观要求。随着认知心理学习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开始注重学生中枢神经的作用,强调看、听、想、练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注意感知、思维与实践的结合,发现法是有代表性的具体方法之一。未来体育教学追求的是综合效益,不论是综合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还是单独运用某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要求,这是当今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 体育教师必须从内心里热爱学生,关心、体贴、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所期望的良师益友。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这种心理素质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周围事物的积极态度。要学会关心人学会负责。我们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育教育,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把自己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事业的成功者。这正是素质教育对我们学校体育所期望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是教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求知欲和模仿性极强。所以教师的仪表、体态、语言、示范、风度、气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美的教态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会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例如:体育教师上课衣着整洁,仪容,举止端庄稳重,性格活泼开朗,待人热情大方,态度和蔼可亲,会使学生受到力量、健美、意志、修养的熏陶。炎热的夏季,教师冲着太阳方向站立,风雨天气老师迎着风向,严寒的隆冬老师保持着坚定、沉着的精神面貌,这种严于律已,让方便给学生的教态,会给学生心灵留下美好的印象。总之,体育教师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能达到"以身立教"的目的。但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学是“全民健身”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教师网 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806/10382085-2.htm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