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策略初探
生物论文之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策略初探 武汉十一中 李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学的全面推开,如何能使自己正确的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教育精 神,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课改理念,这是每位教师所必须面对 的问题,因此认真吃透新课程教材所表现出的每个教育思想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分析,从教材特点、模块价值、能力要求、与教学应 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高中教师解读新教材的思想精髓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 分析 教学策略 一、实施生物新课程的背景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应用价值,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生物教学的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始,生物课改历经多次,与时代发展同进,生物新课程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吸纳了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优点,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也对生物教学提出全新和更高的要求。 二、新教材的特点与模块价值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必修模块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战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它能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努力表现了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每一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都有一组核心概念、都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都有符合内容的学习情境、都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兼容的和明确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体现生物科学的联系。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系统具有层次。(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的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每一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分子与生物”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物技术”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②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③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④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⑤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⑥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①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②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有关的知识;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计划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教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新课程教材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目标三维度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如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学习有关生态知识,又要培养相关能力,还要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与价值观以能力的实现,并在每一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新教材在各模块安排中付予了学生更广泛的思考和探究学习的空间,因此组织好有关教学,有利于实现目标。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明确目标:探究活动在强调学习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成果的达成有更高要求,每一次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要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于针对性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后检验成果。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除书上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和学生们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4.探究式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其他虚拟环境的虚拟条件时,应首先历身于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师在利用现有学校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生物学实验。增强低成本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了解事物的本质,应向学生提供学习量的测定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注意: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种关系的渗透,并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择业做准备。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及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影响,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各学校内在联系,要学会其他自然学科知识来解决生物方面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于提高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很有意义。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二大遗传规律的提出”,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发掘的思想和科学内涵。 (八)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 在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总习惯把二者对立看待,给予应试教育以过多的否定和贬斥。其实,在当前人才选拔机制还不十分完善,教育评价方式不十分完美的情况,考试不失为教育评价的较佳方法,而高考则是考试评价的最终目标,它应是对课程目标中知识维度的实现的终端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强调活动探究而忽视知识的讲授和书本知识概念的接受。而是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揉合在一起,善于通过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把纯知识性的东西学活。实际上,新教材所倡导的创新理念更多地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以方法,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很多的活动内容是为我们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安排的,实际上,应试教育也不是不强调能力的培养,一味只要求死记硬背,特别在近些年,生物学科高考的内容变化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日益贴近,考概念性的内容少了,考活性的成分多了,对能力的要求高了,而这些都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分不开。另外,我们也不能把素质教育错误地理解成“活动课”等。因此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关键,我们应该以素质性活动为过程,通过各种形式使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片面为具体,变间接为直观,并使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愉快的学习,理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们湖北省在2009年将进入新课改,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将入新课改之际,要有着理论与心理上的准备,要学会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培养全新的教学理念,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期对每位教师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