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 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精气神”。我市开展“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能力求运用“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取得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一、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 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相信学生,放不开手脚,独霸课堂,教师以“灌输”为主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困惑、疑问和需要,加之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更缺少向老师提出自己疑惑的勇气。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单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创造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才会提升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 二、正确理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给学生极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搭建了体验感悟创新的舞台,从而课堂“活”起来了,这里的“活”决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动,而是让学生思维、情感真正的“活”既富有精气神。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上就是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内化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生学----“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先学”就是让学生真实地独立自主的研究,先让学生做,必须要有限定--在课堂上,实现45分钟高效。让学生先做,不是完全自由化的先做,必须要有老师的引领。“先学”是自主学习,决不是自由学习,课堂上必须要有方向,要有目标。 “后教”就是后研。谁后教?---不是老师后教、后灌输,是学生后教、后研。什么时候研究?---有问题的情况下研究。研究什么?---存在共性的、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怎么研究?---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师干什么?---研究怎样以教促学。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就是导---导学、导教、导练,老师将表达权、表现权和表演权还给学生,最终使课堂成为真实、有序、紧张的课堂。 三、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基本教学结构(总体模式)研究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们主要从理论培训、听课调研、研讨活动、教研员上实践研究课等方面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基本教学结构(总体模式)的研究,形成了“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课题 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导学指南----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导学指南(学习案或自主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知识点及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完成导学指南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为“后教”奠定基础。 (三)组内质疑解疑----教师观察点拨----展示自学成果 此环节在个人解决不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互相讨论、研讨,解除疑惑,遇到小组内都不能解决的的问题以小组展示的方式提出,教师要适当点拨解疑。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教师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以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组间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小组的讨论、展示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探究生活情境----交流讨论评价----拓展延伸总结 这是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精心设计情境:设计的情境在紧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时事热点实际扩展开来,有层次性、典型性、难易适中、有思维价值,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2.问题提出后,要先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及解答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或教师点拨或学生互评。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先做后讲。 3.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4.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要整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至少一道本节课知识的综合性练习作业。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动笔书写,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评讲过程中渗透解题技巧;还可以学生的魅力展示为主等方式方法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学习效果。总之,要体现出课堂和生活的联系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五、尝试与运用“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备课要“实” ,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教师要研究“教什么”和学生应“怎么学”,教学目标确立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要经常浏览思想品德网站、报刊杂志,搜集和整理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不断丰富充实课程资源,以备上课之需,并能结合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案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充分体现教学生学----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它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差异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它往往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表现出想学、爱学,事半功倍。 2.教学方案要科学、思考要缜密、关注环节的适用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不必要的环节,减少时间的浪费,养成“教学简约、思考缜密”的好习惯,始终把实现“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作为教学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我们要力避拖泥带水,要学会对课堂教学的调适与监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合作探究指令要明确清晰,包括小组分工、每一步的时间要求;特别强调组长的作用;讨论前要有准备,讨论中要有引导,讨论后要有总结;教师要及时巡视、参与、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参与程度,对纪律差的小组或学生,教师要用肢体语言提出暗示,或悄悄走到跟前小声提醒某某要注意了,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4.尊重学生,不轻易说“不”。 学生主体地位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形成和谐教学氛围的关键,更是学生潜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及时做出“是非” 的判断;对于一些生成性的或一时难以判断的问题,不要轻易说“不”,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意见,甚至向学生请教,学会做学生的“学生”。 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内驱力”,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为构建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注入了活力,使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多维互动,彼此分享成果,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5.充分民主、相信学生、大胆放权。 目前,不少老师误把“启发式”理解为“问答式”,认为师生一问一答便是“启发”;也有不少老师把小组讨论定为“启发式”,只要一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落实了。且不管学生是否受益,也不管学生是否进入思维状态,“你不会我会,你不举手我说”,答案不正确由老师订正,回答不完整由老师补充。教师高高在上,大权独揽;学生低首心折,唯命是从。如此包办代替的结果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甚少。因此要效率就要充分民主,大胆放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尝到梨子的滋味,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 6.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青少年好胜心强,喜欢超越他人。这是一种自尊,也是一种成功的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心态,使之转化成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让学生比发现,比深思,比专注,比效率…… 让他们在比中,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成功快感。通过 “比”达到加快课堂节奏,培养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之目的。 让我们积极参与“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思维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到多读、多思、多做、多写,在实践中孕育理念、在实践中体验快乐,推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获得教师工作的生命力与尊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