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症”与“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症”与“策”

语文论文之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症”与“策” ‎ ‎  温岭市岩下晋岙小学 江英 ‎  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利有弊。针对目前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时出现的问题:不问教学需要,不论教学环节,多媒体滥用、误用,忽略语文教学主体地位,不管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教学,应该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在各教学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参与,为学生的学习课文服务,让我们的课堂更具语文味。同时多媒体的应用该避免“机器化”, 多营造人情味,留出空白让学生思维想象,让课堂动态生成。‎ ‎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症”;“策”;语文味 ‎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喜欢,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既不能片面夸大其优点,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其缺点而拒之门外。有一些语文教师因为没有摆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过于重视课件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不从实际教学出发,滥用、误用、乱用多媒体的现象。‎ ‎  症状一:不问教学需要,多媒体滥用,忽略语文教学主体地位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唯课件而课件”的现象。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不是以语感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操陶冶为主体,取而代之的是频频亮相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身影”。‎ ‎  对策:结合教学需要,凸显语文教学主体地位 ‎  要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必须在“辅助”上下功夫,从教学需要着手,从实际出发,以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依据,合理地选用多媒体。‎ ‎  1.充分融合培养语感 ‎  语言文字虽不如媒体那么直观,但许多语言文字,尤其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它们语言优美、哲理深邃,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重视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充分融合多媒体与文本内容,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引悟导思的优势。利用它切实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完这句话后谈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之后通过表演体会“冒”‎ ‎: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请学生观赏荷花动态冒出来的课件之后进行想象说话: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他们想干些什么呢?然后全班交流。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生机勃勃的美鲜活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案例中,教师充分融合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课件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足够丰富的语感培养环境。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冒”字,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且每次提问都与读这个句子有机穿插起来,荷花那不一般的、动态美的形态就得以形象地展现,使景物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从而在课堂学习中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  2.有机整合训练思维 ‎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如能借助于多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画风》时,学生对风是不陌生的,但是让他们用手中的笔把风画出来就有些难度了。这时,老师可以出示课文中三个小朋友所画的画的课件,把他们所画的景物用动画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原来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飘动的红旗都是风娃娃吹的。他们的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又如: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画师的话虽然只有一句,但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帮助学生领会这句话,才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方式也得以另辟蹊径。用多媒体出示小徒弟的画:几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只从山谷中走出的骆驼、一只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的骆驼。然后,让两只骆驼动起来,并且后面紧跟着一只又一只骆驼。从画面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小徒弟的画会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明白什么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在具体的形象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  3.理性结合陶冶情操 ‎  多媒体有着调控自如的优势,可以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画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主动发现美,感受美,探索美,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从而受到文化的熏陶。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课文,这些课文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透出民族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北京的春节,各具特色的民居,戴面具的藏戏,维吾尔族的民俗民风……‎ 都以他们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教师要让学生在体会作者语言表达,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的同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作为独特的艺术样式,学生没有亲眼见过藏戏的表演,更不知道她是怎么形成的。文字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藏戏表演场面,让学生聆听艺人的唱腔,观赏面具的差别,体会不同的情绪。通过直观的富有感染力的图文声像,把学生带入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艺术魅力的藏戏中。这时多媒体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还激发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艺术样式。在语文课上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文中的“景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情景,那么一定能使文章更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更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症状二:不论教学环节,多媒体误用,教学手段变成多媒体展示 ‎  在实践中一些“很现代”的语文课,整个课堂中往往不顾教学环节,不论导课、过程和结题,多媒体展示“繁花似锦”: 有图有文,有声有像,有动画有解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师台上鼠标点得愉快,学生台下眼睛看得缭乱。‎ ‎  对策:在各教学环节中,适时穿插多媒体,为学文服务 ‎  要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应该关注教学环节,从教学目的出发,解决教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各教学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参与,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为学生的学习课文服务。‎ ‎  1.导课时铺桥搭路 ‎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导课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导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文《惊弓之鸟》,在上课时,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只飞行的大雁、一张弓和一支箭,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学生自然会说出用弓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然后,把课件中的“箭”去掉,问学生:“这样还可以吗?”“不行。”学生们会回答。这时告诉学生:这是可以的,古时候有一个射箭能手,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让大雁从空中掉了下来。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射箭能手。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一定大增,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接下来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受到启发,明白更羸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如教学《长征》课前,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链接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引领学生穿越了时空隧道,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知识起点,让时代背景的介绍为育情育智搭桥铺路。‎ ‎  2.过程中增色添彩 ‎  在课堂中只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在入文入境入心之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激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才能真 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生命与语文的共同生长。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乱砍滥伐所带来的危害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场大雨袭来,洪水在裸露的土地上肆虐,冲倒了房屋,冲断了树木,各式各样的家具、工具也随着咆哮的洪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早先美丽的小村庄变成了一片狼藉。这样通过声音、光线、动画等多种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的同时心灵也收到震撼。《五彩池》是一篇同学们都喜欢的课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要求,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如:五彩池的特点是什么?五彩池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当学生从第一段末的几个“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形状,可以马上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五彩池玲珑多姿,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当学生从“柠檬黄”、“橄榄绿”等词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可以借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用上这种“物+色”式的词,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结题处提炼升华 ‎  结课与导课遥相呼应。导课,创设情境激发情趣;结课,创设情境升华情感。教学记人的文章,在结课环节恰当运用多媒体,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亦使主人翁的情怀感染影响着学生,学生情感的整体高度在局部情感的层层递进中达成。《秋天的怀念》在结课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情感的蓄积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史铁生黯然神伤的照片,并播放了伤感的音乐,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视中倾吐心声。因为亲历了一次又一次地与作者深度的心灵对话,学生的情感、认识、理趣皆有了量的集聚,配置这样一个及时到位的“抒情平台”,学生敞开心扉,早已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情感表达之火、认识倾吐之泉,在这合适的情境中、浓浓的氛围中被点燃、激活,从而开启了生命体验之门,体悟了常人情怀之善,最大限度地理解了作者的怀念。随着教学活动的网络化,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扩大化,语文教学容量成倍的扩大。又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结题时,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小兴安岭是否永远这样美丽、这样迷人?对于这些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人为破坏乱砍滥伐小兴安岭就会变成荒山;有的说要有计划砍伐,还要有计划种树;还有的说要防止自然灾害,像火山、病虫害等。在这样的结题中培养了他们爱护自然资源意识,同时提升了他们作为地球主人翁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  症状三:不管学生思维,多媒体乱用,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双向互动,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但是现在很多的课堂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忽视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心灵沟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对策:以生为本,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  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才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 ‎  1.重交流激发自主活力 ‎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的激励远比教师口头表扬要强得多,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而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师生的交流中,如果处理不当,还真算是“第三者”‎ 插足。有人曾经统计过,教师站在操作台旁的时间竟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三,教师频繁往返于学生--操作台,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信息的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成为缺乏自主活力的观众。此时,多媒体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只是一个操作者、放映员,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事实证明,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光靠多媒体课件,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思维碰撞。因此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快慢进度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 ‎  2.留空白调动想象 ‎  很多时候,多媒体课件过于直观,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在《我们成功了》的教学中,在阅读“欢呼”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人们涌上街头,几十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的无声录像。咋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下面就是老师和学生紧接着的一段对话:师:这段录像令大家失望了吧?生:没有。师:没有声音的?生:没关系。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生:敲鼓的声音。师:你模拟一下。生:咚咚咚。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生:礼花的声音:劈-劈-啪-啪。生:拍桌子的声音:砰-砰-砰。生:掌声:啪-啪-啪。生:喇叭的声音:嘟-嘟-嘟。生:人们的欢呼声:耶--师:人们可能会高喊什么?生:我们成功了!生:我们赢了!生:中国必胜!生:北京万岁!祖国万岁!……‎ 有了这一段插曲,就把教材中无声的画面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对多媒体的这一留白处理,恰倒好处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让他们真正感受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发挥了想象,领悟了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 ‎  3.少预设促使动态生成 ‎  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按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或者执教者只能请电脑高手现场指导和操作,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预设,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课另一大魅力和特点也正是体现在其生成性,课堂各环节的进展很可能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预设的,不少都是课堂临时生成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并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该将它制作得很严密,要在课件运用中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删除、增补相应的内容,让多媒体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 ‎  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多媒体作为“教学武器”‎ ‎,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的迸发。我们应对多媒体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教学中必须从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出发,以多媒体为必要的手段支持各环节的教学。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多媒体更为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育,让我们的课堂更具语文味。‎ ‎  参考文献:‎ ‎  [1].刘国权 .小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 ‎  [2].沈燕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技术。2006,第2期 ‎  [3].赵春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技术。2006年,第13期 ‎  [4].程飒 .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第9期 ‎  [5].陈锡林,王亿梅。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J].福建教育。2007年,第3期 ‎  [6].孙双金,吴琳。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1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