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他论文之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 ‎  江泽民主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而语文是一门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  民主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力求营造民主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感觉到是自由和安全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 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缘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 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  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的学生就对课文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这一课所描写的事情不真实,可以举出文中的事实来说明,有的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又说‘我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这不矛盾吗?或者说我不遵守潜伏纪律吗?” 有的说:“课文中说‘我闻到了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既然敌人离我们那么近,他们也可以闻到棉布焦味,也会引起怀疑才对呀?”还有的说:“10月12日,那是初冬了,应该是风高物燥,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附近的茅草烧得毕毕剥剥地响,为什么火只烧到邱少云身上,而不烧到其它战士的身上呢?”‎ 不管学生们这些问题提得是否正确,老师都不能轻易否定。不管学生们这些问题提得是否正确,老师都不能轻易否定。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等陋习的自觉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  三、倡导求异思维,促进创新发展 ‎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倡导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克服思维上一味从众定势。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  比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课文的结尾说哈尔威“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有时间逃离这艘遇难的邮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的说:“他没有时间逃了,因为他是最后一个人。”;有的说:“可能他有时间走,但是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小艇上已经不能允许再多坐一个人。”;有的说:“我认为他有机会逃离,但是这艘船就是哈尔威船长的孩子,他不会舍弃船独自逃离,他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众说纷纭,激烈的讨论却到最后却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伟大的人。求异思维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他们课堂中的独特心理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四、激发创造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的思维活动。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新力,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性想象。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新力的最好时机。‎ ‎  比如在学习《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让他们想想当时都发生些什么事,由于画面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他们的思维就插上了翅膀,丰富的想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发言丰富了课文内容,有助于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验作者的感受。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会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