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正确认识和引导学生的“告状”
班主任论文之正确认识和引导学生的“告状” 教中低年级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们经常为一点小事到教师跟前“告状”,不是张三把自己的凳子踩脏了,就是李四借了笔迟迟不还,甚至被别的小朋友拒之游戏之外都要告到老师那儿,告状的多了,老师们烦了,往往是简单一句“知道了”,甚至用“烦得很”的训斥冷漠以对。“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智不成熟、独立意识不高的外部表现,“告状”是正常的,不是像有的老师说的是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教育引导、教育管理的问题。对孩子们“告状”,能疏而不可堵,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告状”就会减少,告的“状”就不再是鸡毛蒜皮加洋葱的琐事。为正确认识学生“告状”,正确引导学生“告状”,加强学生自律和自治,我谈谈自己一点经验和见解。 一、追根溯源,分析“告状”的原因 1、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受到老师、同学关注。 爱“告状”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动机是积极的。中低年级班干部工作能力有限,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常常深感无助;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惟一靠山,干部爱“告状”,很正常。干部以外的一些学生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或者说是班集体荣誉的维护者,对犯错误学生无法约束,就把“我去告诉老师” 挂在嘴边,这样,告状就成了一种寻求公正与外援的风气。还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进步,提高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如我接手三年级一班时,教过一个学生叫周强,母亲出走,父亲几乎等于没有,成绩长年是“后进”,同桌多占了课桌,挤倒了他的凳子都会不看时间场合及时告状,有时我上课正“入味”,他就举起手,还没等老师叫他,他就把同学上周的过失当堂“汇报”,让你哭笑不得,只好约他下课到办公室,老师洗耳恭听,为他“出气”。 2、“以恶治恶”,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 这类学生“告状”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误。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妒忌他人,先告为快。 某些学生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4、胆小、内向孩子的一种反抗与排遣方式。 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个胆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 二、引导孩子“告状”的态度和方法 1、教师认真应对孩子告状,及时处置。 越是对孩子们告状的漠视,越会导致告状频发;越是不管理,管理越失控。只有老师对“上访”户热心接待,对他们简约而不简单的要求细心倾听,对他们“幼稚可笑”的“告状”及时认真处理,并教育孩子们在什么时候告状,那种情况下有必要告状,如何有效地寻求老师帮助,才会减少告状的现象,才会增加孩子们以极少的告状帮助提高班级学生自我监督管理的效力,最初会很劳心,但将来一定会更省心。 2、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干部效用。 班集体管理应建立班干部各司其职的运作机制,或明文规定(如:订立班规、公约、班干部职责等等),或形成潜意识和潜规则(哪些纠纷找学生干部,什么纠纷要几个以上干部表决,干部解决不了的找当班老师,当班老师不在的找班主任,跨班的纠纷找大队辅导员等等) 3、教育学生学会宽恕,学会期待,更加理性地处理争执。 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矛盾。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帮他明白用“告状” 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寻求班集体舆论支持。 4、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引导。 利用好朝会或夕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讲一讲班集体的人际关系,讲一讲和谐共处,讲一讲孩子们的闪光点和不足,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 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需要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班集体自治水平就得不到发展,班集体舆论氛围就难以形成,影响班集体成长。 希望我们中低段的教师们都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告状现象,能有效的引导,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省心、开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