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初探
语文论文之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初探 庐江县城南小学 江中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听觉化、视觉化、动态化的学习内容,活用畅言教学系统,创设全息情境,化解教学疑难,让学生自觉融入文本情境,加深情感体验,自主建构知识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 融合 小学语文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之后,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广泛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了教及学的方法,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信息技术如何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到学科教学—— 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这里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效融合方面,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崔峦说过: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理想途径。计算机媒体的使用,校园网的运行,互联网的开通,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又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世界各地的天文地理知识,社会人文景观等,得以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活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外,教师通过网上搜寻、学习名家教学理论,名师教学设计,优质课堂教学实录,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明确教什么,学什么,活用教材,进而选用适当媒体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首先,我从校园网及互联网中搜索选取了相应的与文字对应的图片(视频)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小熊星座”、“砧状云”、“石灰石”、“冰川” 等大自然文字。在教学过程中还适时地补充了同类别的“大自然的文字”,借助多媒体形象展示,唤起记忆,让学生轻松领悟更多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悄悄播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种子。 其次,在这一课的摩课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源和向名家学习,优化了教的内容。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很容易只把重点放在:大自然有哪些文字,认识这些文字有何意义,从而上成“科学课”。在上网学习备课过程中,认识到这样会偏离语文教学的特质:教会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鉴如此,我有意增加了又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的介绍方法,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方法介绍一两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讲解了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北极星——故事情节;砧状云——假设、比喻;石灰石——推理;花岗石——设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特点,再通过仿写,落实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再者,课前布置学生从相关网页上查找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如作者情况、写作背景、风土人情、专业知识等;课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链接,借助网络,查找问题的结果,巩固所学知识,上传学习所得。所有这些都很好地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拓展了学习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多元内容 1、配乐朗读,呈现听觉化学习内容 选用适合文本内容的音乐作背景,优美的旋律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通过指导学生用心地听、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文本语言,深化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阿炳的“心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阿炳用“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适时播放了伴有《二泉映月》乐曲背景的课文朗读,音乐和语言融合相通。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音乐,倾听朗读,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有的说好像看到了师父带小阿炳到泉边赏月的情景,有的说好像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的情景,有的说好像听到阿炳在叹息、在哭泣、在呐喊……至此,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徜徉在阅读的情境里,感同身受,为之动容、为之不平、为之抗争……与主人翁产生强烈共鸣之时,也是领悟文本思想和主题之际。 2、图片、视频,呈现视觉化学习内容 运用ppt、flash等CAI课件,将学习内容与图片、视频资料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形式呈现,调动学生的视听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破解重难点学习内容。 3、电子文本,呈现动态化学习文本 畅言电子书,教师所制作课件中的文本资料都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呈现,呈现出与以往静态文本不同的动态文本,在人机互动,动态呈现中进行学习活动。 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语文课的语文味。在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介绍“北极星”这一大自然的文字时所用的“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时,对相关文字作了动态删减处理,将一百来字的一段文字缩减成一句话:水手们在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对比呈现,再通过对比读悟,感受原文的生动有趣和减缩后的干涩无味,体会“故事情境法”所表现出的语文味。 还有像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分层呈现重点词句及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也是将静态文本内容动态化,利于吸引注意力,引导学习生成,提高教学效率。 三、活用畅言系统,构建动态课堂 畅言教学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将书本搬到电脑里,呈现在屏幕上。畅言的呈现不单是纯文本的,更是丰富了资源的,整合了包含视听资料在内的全优内容。通过畅言系统这一媒介,融合了教师对资源的选择与加工,使原本简单平面的文本知识,图文声像并茂,变静态为动态,将细微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面做微观处理,建构全新的多媒体学习情境,大大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主动探究,进而建构每一个自我的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象体会内洞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各异,色彩缤纷,我利用畅言中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屏幕上圈画相应的图片,并给它取个名字,之后作简单介绍。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想象丰富合理,“金蛙、大佛、巨蟒吞食、雄鹰展翅……” 一个个形象的名称,一句句生动有趣的介绍,汇成丰富了想象力的语言,再让他们动笔写下来,让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再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二、三自然段时,我先请一名同学用同一颜色的电子笔圈画出描写日本鬼子的词语,学生很快用黑笔标出:“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等词语,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在词语边写上体会:日本侵略者有备而来,蓄意挑衅,气焰嚣张,嘴脸丑恶。同样的,所请的另一名同学则用红色笔圈出:“大声喝问”,“当即严辞拒绝”,“立即开枪还击”等词语,并引导理解后写上:我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然后指导学生对比读两组词语及体会,不同的颜色区分鲜明,对比强烈,学生的体悟更深,学生脑海中敌人嘴脸是丑恶的,进而增加了对他们的恨;而心中守军的形象正气凛然,增强了对他们的崇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随文而进,讲授分析内容在电子书上直观呈现,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阅读批注的方法,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畅言教学系统中教学资源同步到课本每一课中,结合校园网资源,让教师在教学中可随时调用所需的视频、动画、文档等资源,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而主动建构他们新的知识经验。 四、创设全息情境,化解教学疑难 重难点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教学有别的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呈现,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自觉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去,加深情感体验,缩短认知过程,把握内容本质。 阅读教学中,对于有些重难点知识,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借助“具象”来感悟,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往往会让人有惊喜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中重点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接着出示动画课件,让学生的想象可视化,再指导学生配以肢体动作,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暴雪之大,雪松承受压力之大,雪松适当退让策略的成功,进而领悟雪松的强者、胜利者姿态,体会雪松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中“绿”字选用之妙,教师动画呈现“到”、“过”、“入”、“满”及至“绿” ,展现出绿的变化过程。前面四个字,只能给一帧照片,感觉江南瞬间变绿,缺少动感;唯有“绿”字,既描绘出江南大地在渐进式变绿,又暗含春风涌动。正如动画所展示的那样:春风吹来,点点绿意;春风再吹,绿色渐浓;春风劲吹,绿意盎然。在观看动画过程中,学生不禁说“绿了、绿了、更绿了!”由此,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创建全息情境,学生直观、深刻理解由“春风”而“绿”所表现的春之生机勃勃,故乡江南之美,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而知意、悟境、会情。 习作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受安全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家、在校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少,体验不够。习作指导时,单单依靠老师语言引导,往往效果不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选用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影视片段)等再现相关情景,配以智慧教学语言作引导,这样,学生有动人的画面为依据,有详实的资料为底蕴,有丰富的情感酝酿为支撑,再加上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他们就会有具体的,有条理的,表现自己情感的精彩内容呈现。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三年级作文观察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演员表演“放爆竹” 的过程中,在学生记不清楚演员表情及表演过程时,先通过多媒体再现录像画面,定格在眼神表情及动作的镜头上,指导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再回放录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练说,前后学习效果对比明显。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前:(生)只见他迈出弓箭步,眯着眼睛用余光看着那个东西,脸还侧过来,一只手是伸出去的。回看后:(生1)只见他倾斜着身体,迈开弓箭步,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拿着打火机向前伸着,又好像有一些犹豫。他的脸侧向一边,眯着眼睛用余光看着爆竹。(生2)只见他歪着身子,身体尽量离爆竹远些。他的头转向一侧,扭过半边脸,用余光瞄准前方,同时右手拿着火机伸向右前方,在对准它。可以看出,利用定格分析和录像再现情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叙述的内容既抓住了细节,又有条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准它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多元文本,构建动态课堂,化解教学疑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优化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郭根福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