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语文论文之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大纲的反复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课标下,我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  一、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 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又如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读书不下二十遍,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  (1)画一画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  (2)演一演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续的活动,它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  五、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  在古诗教学时,我也会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即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脑海里会播放不同个性的“电影”,不管电影如何,学生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乘上了腾飞的飞船品尝了导演电影的喜悦,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做导演,播放“电影”。听着学生讲述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眺望着孤帆的远影,一起吟诗长叹。‎ ‎  六、走出课堂,产生共鸣 ‎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  总之,我们应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课堂气氛活跃,书生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的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