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5篇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5篇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1‎ 蛇口精神赋能深圳发展力量 林小静说,蛇口的建设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79年7月8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炮声响起时,地动山摇,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她兴奋地说着,满是自豪,“我听过‘开山炮’的轰鸣,见证了深圳的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蛇口当年的口号至今都是林小静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她说,这也是他们那一代蛇口人共同的气质。‎ 谈起深圳的巨变,林小静的思绪延绵不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蛇口到罗湖,还没有一条完整的柏油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相当于出差。所以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工人文化宫附近设有深圳联络处,专门负责外籍人员签证、招调工等工作。”‎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蛇口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罗湖区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深圳的商业中心集中在东门附近,仅有一条商业街,两边多是两层的骑楼,商业街很短,走不多远就逛完了。‎ ‎“对于罗湖的印象,就是大工地,比蛇口的规模还要大,到处在建设,扬起灰尘,泥头车来回穿梭,小轿车很难一见。”林小静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福田区这个称呼,只有上步工业区,和蛇口工业区差不多,都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 深圳的城市发展,吸收了蛇口“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各个领域都在摸索着前行。作为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深圳市各个政府部门,在蛇口罗湖两地穿梭,让她目睹了深圳一天天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城市地标还有上海宾馆,其东边是市区,西边为郊区。上海宾馆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旧上海的繁华风貌,很受市民追捧。在林小静的印象中,外宾接待,在蛇口就住南海酒店,在市区,就会安排在上海宾馆。这一风格特殊的建筑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深圳已是现代化大都市 经过10年的初期发展,深圳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蛇口工业区昔日的荣光也逐渐淹没在深圳窗口城市快速发展的光环中。‎ 蛇口工业区培育的众多企业,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兴、华为、金蝶、迈瑞、南玻等,经过初期的孵化成长,已经发展壮大,蛇口已经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雄心。这段时期,一些蛇口企业到深圳市区扎根,茁壮成长。‎ ‎“企业携带着蛇口精神离开,让蛇口敢闯敢干的精神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蛇口孕育出的能量。”林小静说。‎ ‎1992后,是深圳城市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城市中心也逐渐从罗湖转向福田。‎ 位于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的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城市地标,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尤其是深圳市政府大楼的投入使用,整个深圳的CBD日渐清晰,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容貌。‎ ‎“从城市的主干道,就能感受城市的巨变。”林小静说,开放初期的蛇口,当时私家车还不盛行,道路规划仅有双车道甚至单车道,到了罗湖,道路就明显宽阔很多,两边也有了绿化点缀。现在看看深南大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线,是城市最美的脸面。‎ ‎“站在莲花山,俯瞰整个城市,看到的是高层建筑林立,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回想上世纪80年代,国贸大厦上俯瞰这片区域,还是一片农田。深圳城市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跟不上步伐。‎ ‎“我一直住在蛇口,工作在蛇口,见证了蛇口的变迁,已经让人震惊,再回看深圳,变化更大。”林小静说。‎ 期盼蛇口续写改革荣光 如今,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的节点,深圳城市的中心还将不断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前海蛇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深圳未来的中心城区。‎ 作为生活工作一辈子的地方,蛇口再次迎来腾飞时间,林小静心里甚是欣慰:“家乡越变越美,城市越建越好,深圳还要打造国际海洋中心城市,蛇口临海临港,新的发展蓝图正在展开。”‎ 从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林小静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了40余年。人老心不老,她活跃在社区老年人团队中,成为社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力量。‎ 她说,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作为老蛇口人,希望这里继续写好改革故事,继续享有这份荣光。‎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2‎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由深圳市档案馆承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将以解码珍贵档案文献的独特方式,全面解析“深圳奇迹”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展品类型和呈现维度,深圳市档案馆面向全城发布征集令,展现40年来深圳发展里程碑的重要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属于征集范围。目前,展品征集仍在继续,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响应,许多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将收藏多年的珍贵“文物”档案慷慨应征,为全面呈现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遗余力。‎ 王佑贵为记者讲述《春天的故事》的创作历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起这首上世纪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几乎没有人不熟悉它的曲调。没有哪一首歌像《春天的故事》那样,用如沐春风般的悠扬音乐,描绘出一幅因改革开放而天翻地覆的恢弘画卷。‎ 近日,为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作曲家王佑贵拿出了《春天的故事》词曲手稿的复印件,并向深晚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作故事。多年来,这位老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乐曲创作,以音符谱写对心中伟大时代的感恩与敬意。‎ 王佑贵与深圳的故事始于31年前。1989年11月,已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决定独自来深闯荡,步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足十年,许多地方仍在修建完善,但我一眼望去,目光穿过深圳湾,脑海中隐约显现几十年后的深圳繁荣的盛景。”谈到与深圳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家感慨万千。‎ 将歌曲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视察都在春季。“我们要讲一个春天的故事,同时颂扬人民大众的辛勤肯干、表达对时代的感激,最终决定写出一首平和、亲切、感人的作品。”王佑贵说。‎ 由于《春天的故事》原稿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一次,王佑贵拿出复印件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新一代的深圳青年传承老一辈‘建圳者’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把永远爱国、好好努力、吃苦耐劳铭记在心。”‎ 市气象局将拿出深圳最早的三台电脑之一参展 除了个人,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征集。为了响应深圳市档案馆号召,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诚意献礼,深圳市气象局此次准备拿出一批珍贵的“老古董”,包括深圳最早引进的三台计算机之一,深圳气象局最早使用的风速仪、风向仪、发报机等设备。‎ ‎“这些仪器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局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工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深圳市气象局科普宣传负责人唐历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老古董”一直被局里悉心珍藏,上一次拿出来让市民参观还是10年前。‎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使用的那台电脑,是深圳市最早从海关引进的3台电脑之一。“当时电脑价格很高,也不是寻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一直是局里的‘宝贝’,现在还被珍藏在档案室里。”唐历笑着说。‎ 深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气象局(台)最先名为珠江军分区宝安县气象站,于1952年7月1日正式成立,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一个地方台站成长为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从当初的数个工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的专业队伍,可以说深圳市气象局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成长。”唐历说。‎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3‎ 深圳经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深圳工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一度引起不少网民担忧:是不是出现“产业空心化”?深圳是不是放弃制造业了?‎ 当前,深圳制造业发展究竟如何,空谈道理恐怕无法令人信服,唯数据不会说谎。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一切疑惑自然揭开: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不变,深圳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不变!‎ 体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城市之一 ‎2018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规模就成为当时全国首个突破9000亿的城市。不到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业首屈一指的大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6,创造了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放缓至4.7%,但考虑到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冲击最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增速,实属来之不易。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增速依然高于北京的3.1%和上海的0.5%,仅稍低于广州的5.1%,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规模仅为深圳的一半。‎ 从二产占比来看,深圳近些年二产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之首,制造业依然是深圳城市经济的基石。2019年,深圳二产比重为39%,远高于北京的16.2%、上海的26.9%、广州的27.3%。‎ 质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结构最优城市之一 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 ‎2019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9%和66.6%,在国内大中城市中这两项数据均为最高。‎ 深圳汇集了超过1.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逾10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4家工业集团产值破千亿,40家工业企业产值破百亿。‎ 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华星光电等已发展成为全球相关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疆、优必选、云天励飞等众多创新型企业也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形成深圳制造企业“雁阵型”梯队良性发展模型。深圳制造业正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效益:深圳是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2019年,尽管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巨大冲击,且工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实现营业收入358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2420.67亿元,逆势增长17.6%,增速分别高出全国(-3.3%)、全省(5.6%)20.9个和12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为-13.7%、北京为6.7%。‎ 此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58.4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1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2.15万元/人,同比增长14.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2.58%,同比提高26.6个百分点……一串串数据充分证明深圳的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质量高,而且效益好。‎ 竞争力:深圳制造深圳出品享誉全球 深圳制造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极强,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从深圳走出的通信基站、交换机、彩电、机顶盒、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在质量、产量与销量三项指标上均居全球前列。‎ 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的70%,出口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90%;中高端眼镜约占全球产量的70%,85%的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世界集装箱产量有一半来自深圳的中集,突破200万标准箱;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的40%;中高端女装在中国重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成为全国最大的中高端女装集聚地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深圳制造已畅销全球、蜚声中外,成为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创新力:深圳制造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引领标准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制造业早已跨越上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山寨横行的年代,进入到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过去的代工、贴牌生产发展,到如今的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制定标准,深圳制造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引领力。‎ 从专利数据看——‎ 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13.3件)的8倍。‎ ‎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70.6%,连续16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华为公司以4637件居全球企业第一。‎ 从技术创新上看——‎ 深圳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如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基因测序等。‎ 从研制标准上看——‎ 深圳研制国内外标准累计总数从2015年的4212项,增长到2018年末的6105项,12家企业成为首批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45项标准研制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辐射力: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核心引擎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深圳产业外溢现象日益明显。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开始有计划地迁移至珠三角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了深圳与周边“总部+生产”的产业布局。‎ 东莞、惠州、河源、江门等地已承接深圳制造业项目3000多个。例如:华为的终端项目在东莞布局,中兴通讯的生产基地在河源落户,比亚迪电子原器件生产工厂选择在惠州等等。然而,这些“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的辐射半径范围内,并没影响产业链的完整性,反而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带动整个大湾区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不仅如此,从制造业大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制造业大企业队伍非但没有因部分企业外迁减少,反而呈较快增加。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从2016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2019年的10000多家,仅2019年工业企业“小升规”就超过800家。‎ 产业链:深圳及其所在的珠三角已成为全球IT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深圳也成为全球“硬件之都”。‎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为例,深圳已形成了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链、软件产业链、数字视听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LED产业链、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以华强北为中心,一个小时的半径范围内就能轻松买到包括元器件、零配件、芯片、集成电路、显示器、外壳、整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上中下游产品。‎ 智能手机已经在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生产智能手机的2000多个零部件,在深圳及周边地区均有生产厂商布局生产,国内著名的手机生产厂商大多也在深圳设有工厂。‎ 政策支持:深圳是给予制造业支持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直以来,深圳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始终牢牢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 为保障工业用地及时立法——‎ ‎2018年,深圳出台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明确工业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少于270平方公里,规定各区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得低于辖区区块线总用地面积的60%,单个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该区块总用地面积的60%。‎ ‎2020年,深圳又发布关于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补充通知,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深汕特别合作区确保工业用地规模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5%。‎ 给予制造业发展以空前资金支持——‎ ‎2018年,深圳出台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在落实国家统一降电价基础上,对先进制造业和工商业电价分别再降20%和10%,全年为企业减负40亿元;设立50亿元的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按30%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推进“四个千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2019年,深圳又安排400多亿支持产业发展,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支持制造企业,全年实际为各类企业减负超过1100亿元。‎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4‎ 进入8月,深圳逐渐走到聚光灯下。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一周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 近日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政府层面也密集调研开会,一系列的政策礼包或将纷至沓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日深圳本地股频频异动,继昨日多只深圳本地股涨停后,8月4日午后盐田港继续封涨停,近60日的累计涨幅已达128.64%;其它本地股盘中也出现拉升走势。‎ 国家发改委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大湾区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根据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根据批复,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将给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土地空间不足成为深圳近年来越来越显窘迫的发展之困,深圳近年来一直在诸多领域寻求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深度协作,而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的融合衔接,是城市间协同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双核就是深圳与广州,双副中心则是汕头、湛江,广东明确提出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7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期间深圳和汕头两市召开了深度协作座谈会。‎ 自然资源部给深圳土地管理扩权 除了国家发改委的力挺,自然资源部也很给力。‎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关试点、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自然资源部特别提出,支持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充分发挥深圳双区叠加优势。探索事项有几点值得重视 ‎1、支持深圳市取得相关法律授权,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可探索按规划期实施总量管控模式;‎ ‎2、支持将国务院授权广东省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由广东省委托深圳市批准;‎ ‎3、探索通过出让合同约定土地闲置费的收取标准,以及违约条件下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可操作方法;‎ ‎4、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类保护利用新模式。‎ 深圳下一步发展,扩容还是扩权,各方讨论热烈。分析人士指出,自然资源部已率先用实打实的措施,给深圳扩大了土地管理的权限。‎ 近年来,深圳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出台多项政策,加快项目落地,促进先导产业引领发展、传统产业赋能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但无论是重大产业的布局还是重大项目的落地,核心都离不开地。‎ 是向外扩,还是向内挖潜?‎ 去年,深圳市委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行动的名称,优化为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行动,已向社会各界传递出更加明确清晰的信号深圳未来发展,将在存量土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7月30日下午,深圳召开了一次围绕产业用地的新闻采访会,会上承诺,凡是符合深圳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全部有地可落,而且,通过标定地价的实施,深圳重点产业和总部项目还能分别按照市场地价的35%和70%享受优惠。‎ 去年到今年以来,深圳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去年底召开的全球招商大会,给深圳带来总投资超5600亿元的128个产业项目。上述新闻采访会上透露,今年下半年深圳或将再举行一次全球招商大会。‎ 其他政策利好或纷至沓来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临近,市场人士预期,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将纷至沓来,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将在深圳密集涌现。‎ ‎8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来深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此前,中央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已于2020年5月中旬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80条具体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其中,多条措施均特别提到深圳,包括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持续推进深圳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圳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 ‎8月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6只新股已启动申购,首批试点注册制的创业板新股有望于本月中下旬挂牌上市,成为深圳特区4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之一。分析人士预期,接下来,在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还会有改革成果落地,以及新的支持措施出台。‎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5‎ 一、海陆空多角度立体直播,链接特区历史和未来 经过40年的栉风沐雨,以深圳为首的这片城市群有着全国最壮观的天际线,这也是节目组想到用“飞越”这种形式来纵览三城40年的恢宏变迁的缘由。四期节目,航拍镜头占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深圳、珠海、汕头拥有总长1000多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可以说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大海里乘风破浪也成为节目记录三座城市重要视角之一。如此上天入海,只为记录下这三座城最美最独特的一面。‎ 深圳篇中,记者用Vlog的方式叙述她搭乘直升飞机进行的一次独一无二的深圳空中游。在大鹏半岛上空,深圳向我们展现了蔚蓝迷人的海岸线,东部华侨城,满目皆是绿色怡人的森林、公园和湖泊。而在福田CBD上空,深圳向世人展示了200米以上大楼最多最集中的傲人的摩天天际线,短短5分钟的Vlog,将深圳速度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珠海篇,记者则直接登上邮轮破浪前进,体验从珠海横琴到深圳蛇口两大自贸片区的新航线,深刻展现珠海“山海相拥,路岛相望,城田相映,海天相依”的盛景。‎ 而汕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记者更是直接邀请轮渡公司的退休职工在渡轮上欣赏一湾两岸的风光,忆今昔出行对比,展现汕头的交通变迁。‎ ‎“飞越”主题不仅在节目中贯穿全篇,在线下也通过各种形式实现融入,让传播效果最大化。在这个火红的8月,南航T2机场150块大屏不间断播放《飞越广东·特区40年》的宣传片为特区40年造势。不仅如此,广东广播电视台还联合南航、东航打造了《飞越广东?特区40年》主题航班。南航、东航的机舱内被装点一新,红彤彤的电子屏以及机舱内饰体现出庆祝“特区40年”大日子的喜庆气氛。在万米高空,旅客和机组人员就“特区40年”的主题举行了气氛活跃的互动活动,共同分享见证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成果,一同祝福特区、祝福祖国。‎ 不仅如此,节目组还整合了三个特区的资源和渠道,在每晚固定时间段,在深圳、珠海、汕头地标建筑楼体举行盛大亮灯活动,夜行的人们只要抬头就能看到“飞越广东”在这些地标上闪现,极大地提升了“飞越广东”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回顾,更是前行 青春飞扬是特区不变底色 特区的美,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特区40年》花大量心思寻找、选择并聚焦在这些有魅力有故事的人上,成为节目最动人的部分。他们有的是在特区初建期来到特区的开拓者,有的是受益于特区最好时代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有的是怀揣梦想和希望来到特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尽管他们不同年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是节目一直在寻找的特区精神——敢闯敢试,青春飞扬,对未来怀抱希望,有着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深圳篇中,被称为“全国首个招聘干部”的王潮梁,40年前本是长江航运管理局科研所的一名技术人员,有着稳定优越的工作,但在得知深圳蛇口工业区要公开招聘干部后,毅然前往参加考试并夺得全国第一,并在原单位坚决不放人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辞职也要孤勇前往。‎ ‎“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初来深圳就接手国内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国贸大厦,在国内从来没有相似经验、被外国人耻笑“你们会建成一个比萨斜塔”的压力下,陆建新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终于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三天一层楼的国贸速度,也成为后来“深圳速度”的起始。‎ 王潮梁、陆建新身上敢闯敢试的勇气,也同样存在于中国航展珠海执委会、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周作德身上。‎ ‎90年代初,他和一群有着航空梦想的年轻人来到珠海筹备航展时,面对全球参展商的不信任,甚至发出“Where is Zhuhai?”的提问,他选择用最大的诚意、耐心和勇气和同伴们终于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珠海航展打开了珠海开放的大门,也见证了整个中国航空业的崛起。2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除了周作德初代航天人亲述历史外,珠海篇还巧妙地将中、青两代人的航天梦想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对国产飞机AG600进行装配、试飞的通飞团队成员王彬和马建明,还是年轻的航模达人何聪发,不论是大飞机,还是小航模,他们都在不同的版图上对中国航空事业实现鹰击长空的梦想。‎ 汕头篇则将汕头人热爱生活的“烟火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讲汕头交通变迁这么一个硬话题,节目组仍然耐心地通过对一位花式足球教练和一位牛肉火锅老板工作、生活细节的纪录,展示汕头人因交通升级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每一餐的烟火气息,都变成奋斗的诗句。‎ ‎《飞越广东?特区40年》从来不局限于找回一群当事人回顾这过去40年的旧时荣光,恰恰相反,节目更关注当下,关心前行的路,关心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你想象过自己的东西会说话,它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主人的吗?汕头篇里,编导创造性地模拟一位年轻的海归创业人士的手机,用它的口吻纪录并讲述了自己的主人回国开初创公司的努力和艰辛,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片子用拟人化处理,俏皮的花字和配音,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创业不易,成功不易,也更为当地的优才计划拍手叫好。‎ ‎《飞越广东?特区40年》不仅在内容上特别关注年轻人,和往常的献礼片相比,它的整体风格也非常年轻现代。以珠海篇为例,为了体现珠海这座城的动感与活力,编导们用拍VLOG的形式,从天上的珠海航展讲到了地上的赛车和网球国际比赛,再去到大海见证扬帆起航的帆船赛,画面剪辑动感跳跃,记者青春活力,让人在体验国际顶级赛事的燃爆现场同时,深深感受到一座城动感青春的气息。‎ 三、虚拟演播室、全景数说和vlog,让每一帧画面都具有信息量和独特性 ‎《飞越广东·特区40年》是一部大主题、大视野、大策划、大制作、大版面、大传播的融媒产品,它力求让每一帧画面都有“新闻大片”的素质,但是整体观感却丝毫没有沉重感,而是充满明快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后期制作时大胆坚决地用上新技术新手段,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 记者出镜一改以往循规蹈矩面对镜头说“我在现场”,而是用大量的Vlog短片形式,让记者活泼多样地展示“我是现场”,用记者的主观体验将一个个不同场景串联,转场明快爽利,增加节目的“直播态”和“行进感”。‎ 同样给人强烈“行进感”的,还有每一期的“数说特区”,记者穿梭在各大实景现场中用数字串起一项项特区成就,但声音毕竟过耳不留,节目组采用跟踪字幕技术,配合全景数说以及图表,让数字活化内容,让内容“声”入人心。而记者通过走动和手势,实现“无阻断”的场景切换,画面利落明快,极富现代气息。‎ 虽然《飞越广东·特区40年》的亮点在天海间,路桥上,楼宇间,但节目组并没有轻易放过演播室,把不容易出彩的演播室做成虚拟演播室,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和感染力,让观众身临其境。如主持人说到“天琴计划”,导演组就将演播室变身“浩瀚的宇宙空间”,并设置三颗天琴卫星环绕在主持人周围,给人极强的视觉刺激和感官体验。‎ 而在讲到珠海航展时,“鲲龙”AG600、C919和歼10B立即飞进了演播室,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航展现场。‎ ‎《飞越广东·特区40年》每期一小时,单凭长度来说,在专题领域也可以说是“大菜”。但即使是大咖访谈,节目组也力图控制在3分钟以内,让整个节目节奏明快、题材丰富、元素多样。有音乐短片、有记者连线、有场景“数说”、有主题报道、有全景航拍、有本台时评,可以说是涵盖了新闻大片的所有形式和元素。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它“好看”——节目好看,城市好看,人好看!节目组始终认为,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把这片热土上的人和景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奋斗的一面,飞扬的一面,温情的一面,让三个经济特区一直成为有吸引力和魅力的所在,正如这40年来一代又一代追梦人所做的那样,被特区吸引来到特区,成为“特区人”,用奋斗和激情书写着他们的梦想,最终成就特区最美的篇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