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及效果略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以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为旨归的阅读。探究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我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了西安市“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首先我们要弄清的是,阅读教学探究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认为,当一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一首诗放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知道的是这些诗或文写了些什么。文以载道,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这就是文章的内容。其次我们要知道这些内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选用什么体裁,运用了哪些材料,如何组织和安排材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这就是文章的形式。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我们吸取了古人今人的思想营养,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大厦,形成了健全的人格;通过对文章形式的学习探讨,我们逐步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构建成语文知识大厦。以上这些是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呢?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确实是这样认识和落实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方法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释范文,强调学生记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今天看来,这种做法的不科学原因有几,一是没有看到学生的能动性,二是没有看到教师知识和阅历的有限姓,三是没有看到知识更新的爆炸性。没有处理好“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曲解了阅读教学的本意。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关键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限广阔的,老师毕其一生能掌握多少呢?学生在有限的几年受教育时间里又能学到多少呢?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生学习当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终生学习,我们更需要激发起学生对知识和一切未知领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给学生挖掘知识矿藏所需的尖刀利铲――善于思考的大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的时候,那文章就是学生需要开采的矿藏,那里蕴藏着无数的财富,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无限的风光。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宝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如何开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力图将语文课堂构建成学生能力生成的平台,为他们深入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一.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在适当的激趣导入后,首先让学生与课文进行零距离对话,以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悟文章的内涵,与作品、作者进行精神交流。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与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二、审题定体,确定探究方向首先是审明题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正如我们写作文会苦心构思题目一样,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内容、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会审读题目,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体裁、内容、结构等。其次,辨明文体,根据体裁特点确定阅读的方向、重点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在内容、思路、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和要求。从体裁特点入手,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路可走,有法可依。例如《六国论》,通过诵读和整体感知,我们知道它是一篇议论文,可先确定如下探究性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有无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是阅读议论文的共性问题,各类文体都可归纳出不少这样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了,再引导学生作更深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三.自主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探究的内容可按从共性问题到特殊问题的顺序由学生自主安排。如上所述,共性问题指由文体特征决定的文章内容、形式方面的问题。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特殊问题指由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水平带来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四、合作探究。全班分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 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对课文的思想情感、写作方法、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等等方面见解的异同,重点探究发现的问题。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三名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它小组和老师协同解决。从实践中看,学生较容易提出共性问题,如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等问题。但对文章的细微之处,及在质疑、欣赏、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提得不多。开始阶段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思维的空间,培养阅读思维的求异性、创新性、批判性等阅读品质,学会阅读反思、阅读欣赏,提高阅读质量。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几点做法:1、注意文章的细微之处。如语言。作家都善锤炼语言,古人有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今人有“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论述。所以我们要学会品读文章的语言,休会作者锤炼语言的妙处。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一“穿”字让人想象江边怪石嶙峋,如尖刀利剑,直刺天空的情景;一“拍”字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目暏滚滚波涛拍打江岸卷起千堆如雪波浪的情景,听到波涛击打江岸发出的阵阵轰鸣。如果同学粗疏的读过去,便很难体会文章的佳妙。不妨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穿”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卷起千堆雪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想象,等等。再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中有一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去掉“哩”字,与原句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明白了着一“哩”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雨的丰富浓烈的热爱情感,无此字,原句就显得干瘪。象这样的值得推敲品味的词句,所学文章中可说俯拾即是。这些语句,或显语言形式上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回环之美,或藏表情达意上的形象之美,色彩之美,声音之美,令人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文采斐然,令人如品陈酿,啜佳茗,回味无穷。学生如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极有好处。2、远距离看课文。.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大胆质疑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表达。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与他同样,诗人李白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在被排挤出京城之后,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文人宁折不弯的骨气和傲气,并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和“且放白鹿青涯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可是在此之前,他曾为被诏入京、终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而狂歌“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可见,他也有强烈的入世思想。此外,像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性格、思想矛盾。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结合前面学过的苏轼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去探究:造成中国古代文人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五.总结点评,补充深化。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最后,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中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候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六、比较阅读,迁移延伸如何将学生探究的目光引到课外,引到社会,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方法之一是比较阅读。运用学到的方法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水平。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联系他的《归去来兮辞》、刘禹锡的《陋室铭》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高尚节操,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较两文在声音描写上的技巧,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联系《语文读本》上的另一篇同题文章,比较主题、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等等。比较的角度可以灵活多样,可将文章的主题、写法的某一方面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同一时代或环境下的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方法之二是将阅读中碰到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设计成论文题,给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调查、搜集、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论文,在课堂上交流。例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的论文题如《李白的困境》《中国文人的出世与入世》《随遇而安的东坡》等),再如学过屈原的《离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对屈原的认识、有关屈原的习俗、传说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寻访调查等方式,写出了不少内容丰富、感情深沉的文章。这既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上几个流程,我们努力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钻研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努力教会学生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既赏细景,又观全貌。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坚决摒弃教师的“表演意识”,让学生在摸爬滚打的阅读实践中体会阅读的乐趣,提升阅读的水平。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