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校长在领导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应有的基本意识
其他论文之浅谈校长在领导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应有的基本意识 江西省宜春中学 聂爱武 时下,我国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全面实施的关键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特色之一,就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也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普通高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及课程领导力问题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 从流程来说,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应该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课程的评价与反思三大方面的内容。本文结合一些知名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教训,着重谈谈普通高中校长在领导本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应有的基本意识。 一、校情意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符合“校情” 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问题上,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即要符合“校情”。 首先,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一致。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与规划,这种愿景目标一旦设计好,学校的一切工作,自然包括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工作,就必须以之为中心而展开,否则这种愿景目标就难以实现。很欣赏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新安小学由陶行之先生创办,积极践行“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将每项生活教育内容上升为学校必修课程。这份大纲中详细规定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诸多详细要求,我们能惊奇地看到其中竟然有要求学生“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每年洗澡约八十次到一百次”、“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之类的内容。显然,学校管理者清晰的把课程设计与学校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具体切实而又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让学生“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生活,受整个的教育”的学校教育目标。① 其次,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应该符合学校的办学传统与文化特色,因为有文化底蕴的课程才是真正有特色和有生命力的课程。上海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上海市特级校长周国正先生于2004年出任复旦中学校长后,借助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百年校庆之机,对复旦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复旦中学开发建设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复旦“文化”为主轴,融合语文、政治、历史等上十个学科,形成拓展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该课程的建构,毫无疑问是符合复旦中学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彰显了一个普通高中校长在新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准确的理解力和卓越的构建力。② 再次,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的课程资源实力。细心观察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会发现一些共同的弊病:或是多为简单抄袭或选编,而不是精心研究与自主创新;或是未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与办学传统,缺乏学校的本土文化特色;或是多为简单的知识介绍,而忽视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育人功能;或是往往存在很多科学性错误,为害不浅;或是好高骛远,忘记了学校实施的条件与可能性等。这些弊病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于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开发问题上忽视了本校的师资、基础设施等课程资源条件问题。 2008年到江西永修一中听课,大家深为其中一位音乐教师的京剧校本选修课所折服。细想这节课之所以很成功,这门校本选修课之所以会被同学们热捧,关键原因,既是因为她选择了以“国粹”作为课程题材,选择了以传承和弘扬“国粹”作为主题,更是因为这位老师是科班出身,有较好的专业功底和表演能力,在课堂上能将京剧基本知识分析得清清楚楚,能将相关京剧选段表演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将课程开发的价值与课程开发的条件紧密相结合的典型。 开发建设课程属于新课改对普通高中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几乎所有学校在课改之初都达不到开发建设课程的全部条件和要求。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广大普通高中学校应该顺应新课改形势,积极主动地改善学校的硬件与软件,满足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 江西省九江一中是江西省普通高中学校中最先迈出校本课程开发步伐的学校之一,早在2000年,学校就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实验基地,至今更是硕果累累。成功秘诀在哪里?九江一中人自己总结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包括下大力气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包括充实更新实验设备,新建微机室、陶艺教室、体操教室等专用教室等,大大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课程资源。③ 二、学情意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符合“学情” 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符合“学情”——以有益于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真正意义上有利于学生升学。普通高中的教育任务是什么?今天已有定论:普通高中的教育任务本身就是“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显然,升学是普通高中学生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必然也就要有利于学生的升学。④ 正因为如此,国家新课程标准已经给需要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科赋予了充足的课时,广大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安排这些需要统考科目的课时问题上也毫不吝啬,从有利于学生升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似乎无需担心。但事实上,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普通高中学校往往会有如下几种错误倾向,从而有碍于学生的升学,有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种倾向,随意地、过度地增加统考科目的课时。这很容易引起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低效课堂,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消弭学生学习兴趣与意志。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该校在严格控制各种课程课时的同时,致力于要求教师做到教学“七精”,即“目标制定精准,训练内容精简,情境创设精妙,教学语言精致,问题阐述精当,评价提升精辟,媒体使用精到”。⑤ 第二种倾向,过度地削减非高考科目的课时,降低教学要求,甚至取消相关课程。岂不知,当今的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变成能力立意,非统考科目的教学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提高升学成绩都是有重大意义的。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连续八年摘取北京市高考理科桂冠,这是任何一位中学校长都梦寐以求的升学佳绩。成功原因何在?该校的回答是:“这是科学与艺术教育相辅相生的力证”。⑥ 其次,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倾向与兴趣爱好。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新课程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体现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开发问题上更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所安排的课程、所开发的课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倾向与兴趣爱好,必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选修课的设置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倾向和兴趣爱好,则再好的课程也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课程一旦符合学生的发展倾向和兴趣爱好,这种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享受。在这一方面,海南华侨中学深喑其要义且切实践行之,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制定的《海南华侨中学高中选修课选课指导手册》明确规定学生选择课程的依据之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倾向、兴趣”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客观条件”。在课程选择的原则问题上,也明确规定了一条“个性化原则”;在课程选择的要求问题上,也提出要“做好基础、特长、兴趣和发展倾向等的认定”。显然,海南华侨中学在选课问题上,始终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放到了必须考虑的位置。⑦江西省宜春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问题上的一种做法也值得借鉴。在正式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学校先把教师个人申报的课程题目、学校拟开发的课程题目印成问卷调查表,下发给学生填写,学校参考各课程题目的得票率多少来决定哪些课程应当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哪些课程应当放弃开发或暂缓开发。 三、国情意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符合“国情” 本文所讲的“国情”自然专指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面,必须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首先,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顺应国情变化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制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业经多年试验和反复认证,作为普通高中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执行与实践国家新课程标准。即使心存疑虑,也应该在贯彻执行的实践过程中去探索与求证。 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角度看,执行新课程标准应该从调整学校的课程结构着手,因为课程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保障课改目标的最终实现。 新课程标准下的主要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学校的课程体系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发挥各种课程类型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⑧ 因此,学校在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结构时,必须努力做到:要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开齐,不得随意取舍;要确保各种类型课程的课时,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相关课程的课时;要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与评价,不能随意降低或拔高各种类型课程的教学和评价的要求;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不能越俎代庖等。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校本课程的科学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由政府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开发与建设,有严格的审查程序,有先行试点和试行,我们自然不必担心其科学性与政治方向性。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与开发建设的课程。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资源普遍不足,加之政府对校本课程的监管尚缺乏一个完善而成熟的机制,这就需要普通高中的校长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开发建设学校课程问题上,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监管,确保校本课程的科学性与正确的政治方向。 “他很想从起跑线开始,但起跑线究竟在哪里?”(伊莱亚斯·卡内蒂) 课程设计与开发,就是一所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起跑线与关键。作为普通高中的校长,在主持本校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只要充分考虑到校情、学情、国情,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意味着奠定了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①王丽:《陶行知细化素质教育》(《特别关注》2011年8期) ②陈璟浩:《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试用教材:寻梦复旦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③周明学:《切实抓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九江市一中“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做法和体会》(《教学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2期) ④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⑤曾国华:《“减负”:一项从课堂开始的系统工程》(《中小学管理》2011年08期) ⑥肖远骑:《我读高考成功者》(《中小学管理》2011年08期) ⑦吴建东:《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版。 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