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尺度,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论文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尺度,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把握尺度,优化课堂教学株洲市荷塘区八达小学 康梅红内容摘要 走进新课程至今课堂教学中的变化是可喜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教学中能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但也出现种种弊端:如学生参与的面不广,活动缺乏实效性等等,这些都说明教师要去掉浮躁之气,把握一个尺度,善于引导、善于优化课堂教学。关键词 体验、因噎废食、创造、实效、延展性 在如火如荼的教改热潮中,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都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都力求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笔者有幸观摩了“省青年教师比武赛”的教学现场,收获之余,颇有感触……一、教学中把握“扶”的尺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现象]一位老师执教《统计》。新课完成后布置练习:统计“每样礼物该准备多少个”师问:“你能介绍什么好的统计方法吗?”生答:“可以举手统计”于是,全班举手、老师数人数、填出统计表。 [思考]整节课的统计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从数数到填统计表均由老师完成,学生只是举了举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也不是很广,就那么少数几个人上台数了数,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 并且“统计”难道仅仅是数一数吗?(就是“数数” 都还没有全部给学生数)至始至终,老师都未敢放手让学生分组、独立的进行统计活动。老师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空间也不够,致使学生对统计的体验始终是间接、被动的。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又如何感受统计的策略、方法及作用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以为:既然学习统计,就应该给予学生进行统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怕学生出错,不要怕出现问题。有一些教师,因为怕出现所谓的、脱离他的教案的“状况”,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进而一个人包打包唱,在台上演独角戏,导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面不广、积极性不高。时常,听完一节课后,我认为很多地方、很多环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完成,执教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课后与执教老师交流,理由竟然都是怕“放开后收不拢”完不成教案。特别是有些教学内容,操作性很强,必须放手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的,居然也不放手让学生操作。甚至有年青教师说:“我们班学生千万不能放手让他们活动,要不然我就管不住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殊不知,一个人岂能因噎废食。教师不放手,学生怎么成长?作为老师不注意组织能力的锤炼,又怎么提高教学水平呢?二、教学中把握“放”的尺度,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现象]一位老师执教《认时间》。上课伊始,看到学生学习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便以“考一考”的形式和一句“你会吗?你真的会吗?”切入新课,直接出示7∶00、7∶45、9∶05等时刻,让学生认读,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45分的数法有:5分5分的数、10分10分的数、从30分往后数、从60分里减去15分等等;9∶05的写法有:9∶5、9∶05、9时5分、9时零5分等等。认完时刻后,让学生自由的玩钟面,试图让学生自己了解钟面构造,以及时与分之间的关系,但下课时间到了,没能完成,只得草草收场。 [思考]这位教师确实够大胆,他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学生有几种答案,也不管答案对或错,他都一一给予展示。顿时,小小的课堂成了展现学生所思、所行的大舞台。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潜能和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和张扬,当然也较好的突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诚然,《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句话,教师要多“放手” 。但能否象这位老师这样放手呢?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拿来展示、讨论和交流,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不介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了,任其自由发展?对此,我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样上课势必造成宝贵的教学时间大量浪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每堂课都这样上,岂不是一节课要当两节来上了?常规教学毕竟是有时间限制和定量的呀!我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担负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学习进程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进行现场的观察和及时介入,避免偏离轨道,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确实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三、教学中把握“用”的尺度,使教学具有延展性 [现象]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利用图片、模型、游戏、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充分创设探究情境,带领学生先后运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模型,开展测量活动,如测量小正方形、课桌面、教室地面的面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较小面积单位在使用时的不方便,从而激发他们产生要创造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进而层层递进,由平方厘米发现、“创造”了平方分米,再由平方分米发现、“创造”了平方米,甚至有的学生根据直觉性思维还拓展、“创造”了书本上未出现的“平方毫米、平方千米”的面积单位。 [思考] 实际上,整个教学过程是重现了前人对面积单位的探索过程,教师是循着科学研究的轨迹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去体验。在整堂教学中,学生充当探索者、研究者,他们全过程、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他们感到欣喜、感到振奋,倍享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因此学习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吸取知识、强化存储的过程。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体验,吸收、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构建知识体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创造”出数学知识,从而感受创造的乐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我能行”的自信心;致使学生的思维流畅无比,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还拓展、延伸出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使学生的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发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呼唤有生命、有活力的新的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但教师要善于把握尺度,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并且是活用、创造性的用;同时把握住自身的教学“活”而不乱,避免活动的走过场、盲目和无组织性,避免“收起了放不开”和“放得开却又收不回”的现象。 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掉浮躁之气,将新课程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用活用好教材,就一定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也一定会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