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谈提问的艺术与艺术的提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谈提问的艺术与艺术的提问

历史论文之谈提问的艺术与艺术的提问 ‎ ‎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点亮学生的思想,问题也点燃学生的思考。优化课堂提问,改进我们的提问技术和艺术,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节课的教学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设计出核心问题。使提问讨论、交流深入,就要紧跟核心问题预设一系列的加工性问题。‎ ‎  一、提问的艺术 ‎  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用问题和巧妙的授课手段来使学生形成、确立并且保持一种内心的状态,即做到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教师就要善于探索和掌握激发学生情绪的最佳点,善于用问题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 ‎  ”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 ‎  ”对比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  ”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  ”比喻式“能帮助学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  ”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  ”直问式“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    曲问式“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结论印象深刻;‎ ‎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套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  二、艺术的提问 ‎  通过教师的艺术提问,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户。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为此。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  1、提问设计求缜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括七个方面:何处提问;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如何提问;提问谁;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底,切忌上一节课备一节课。‎ ‎  2、提问对象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问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 ‎  3、提问时效看评价。教师提问学生后,对学生的回答的反应。学生回答完成后,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 ”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就回答得非常好了。“”你的回答把其中的积极影响讲出来了但没有牵涉到消极影响!你的答案还要进一步地组织和完善。“其实对学生回答的最好评价,就是运用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己生成个性化的回答。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  三、提问的意义 ‎  1、构建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  构建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突出思考功能,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反馈信息以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为思考而提问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举例:高三一轮复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问题式教学法。问题1)、李贽为何被称为”‎ 异端“?‎ ‎  2)、古代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从战国到明清有哪些变化?‎ ‎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异同、特点?‎ ‎  4)、试析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思想产生的因素?‎ ‎  5)、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感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理解”天崩地解“的时代? 最敏感的心灵指哪些思想家?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  围绕课堂核心问题进行提问,必然有能力层次性。层次的能力在提问时老师关注和提示的点是有区别的,处理好了提问预设的能力层次性,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就不一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不一样的。把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深入思考作出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  ”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即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中的精妙内涵,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认真求得解决办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学生思维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在教学中,善用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抽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  2、提问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  在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首先,”教学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个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提问如果正确,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有效提问,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并及时促使学生不断关注、反思、修正自己的初始回答,把理解力向前推进。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1)反复朗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 2)同类比较中释疑。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3)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4)借鉴资料释疑。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引导学生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可以参与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 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阵地。‎ ‎  3、精巧设问使学生身心的欢乐和享受 ‎  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提问的语言表达。课堂提问不只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以及课堂的民主氛围,应该提出表述准确的开放性问题。问题设计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则是:要运用回忆的思维操作来完成答案;一定要回答、一定有话可说。关于提问的数量。课堂提问数量的多少应取决于促进学生思考的需要,如果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进课堂教学对话的开展,问题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无妨。关于提问的难度。学生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就是提问难度把握的依据。问题的难度应以服从课堂对话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需要而定。有效提问策略,使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即使面临较难的问题,如果教师合理地适时地多采用加工性问题,也会使问题的难度相应地降低。‎ ‎  总之,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的僵化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