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信息技术论文之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面对课标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怎样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程理念?等等,这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必须超前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略的思路和想法,与广大同行交流。‎ ‎  一、认真吃透新课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是改变一下形式即可,也不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即可,更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玩”。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定位、总体价值和目标,让教学过程这一载体与新课程理念融为一体。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吃透新课标。‎ ‎  1、新课标的定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突出的是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突出了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是发展信息能力,而“过程与方法”是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在具体的信息问题解决中,帮助学生提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我们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探究的起点,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的主题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带动了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  2、新课标的价值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这是新课标的总体价值。‎ ‎  因此,我们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意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  3、新课标的总体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1)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2)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4)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学习兴趣是诱发定向学习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不断钻研、乐此不疲。一言以蔽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信息技术当作一种自觉行为,才能使学生运用信息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  二、适度处理新教材目前,我国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正处于“百花齐放”的局面,用课标加以衡量,会发现现行教材与课标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例如,有的教材在结构上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层次上不能满足地域发展和学生水平的差异等。‎ ‎  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运用课标的双本体观,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和使用教材的实际情况,对所用教材进行适度处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设计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案,突破现行教材在内容、形式、体系、结构和层次上的瓶颈与困难,使教学逐步适合“主题式”、“活动式”和“任务式”‎ 的教学模式,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开放、自主、协作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也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  总之,教材的处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信息文化与技术能力双重建构的基本思想,努力实现新课标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教学双赢的目标。‎ ‎  三、努力探索新教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法的研究。新课标的提出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展多媒体实时交互教学和网络远程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比较法、比喻法、演示与实践等教学法,尤其是运用它们的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处理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  1、激发兴趣 创新思维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任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斑竹”‎ 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  其次,要注意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 ‎  另外,要力求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 ‎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例如学习指法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  2、自主学习 ‎ 不断创新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 ‎  3、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  在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中,因为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这样,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  在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中,如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 ‎  4、任务驱动,体验成功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 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  5、突出主体 主动学习新课标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