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 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时代,必须切实提高运用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 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 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施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 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 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 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习 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努力学懂弄通做实,增强脱贫攻坚的责 任感、使命感,提高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 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打赢脱 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 艰巨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 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一论 断,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明确了消除 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 史是一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创造史。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有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全球 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进的进程 中,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 体人民。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村还有 3000 多万人口 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突 出的短板。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和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 问题,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 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打赢脱贫攻坚这场 不能输的硬仗,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 巨的任务。经过长期建设,我国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 上中等发展水平。在党的统一坚强领导下,我国有集中力量 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重视起来,贫困 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全社会的力量动员 起来,深度贫困完全可以战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 标可以实现。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期,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突出抓重点、补 短板、强弱项,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决不让一个少数 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科学推动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 找准突破口。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脱贫攻坚沿着 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是科学谋划脱贫攻坚的总要求,贯穿 着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的整个脉络。 科学推动扶贫,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 切实遵循规律,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 众、深入实际,把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 可以自力更生脱贫、哪些需要依靠帮扶才能脱贫等真实情况 摸清楚。坚持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使思路举措 更具精准性、系统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推动扶贫,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 富的主体。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 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扶贫对象是脱贫攻 坚战的受益主体,也是基本的战斗队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 贫活动,都要围绕贫困群众的需求来进行。各级党委和政府 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多到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问计于民。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 他们的创造性。 科学推动扶贫,要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上下功夫。“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尽管 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具有生态资 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山水生态优势,把自身比较优势 发挥好了,就一定能将黄土变成金,就一定能改变落后面貌。 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不断朝 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 方向前进,为摆脱贫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转方式、 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 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不能“捡进篮子都是 菜”。要坚持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 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绝不蛮干,绝不搞表面工作。 科学推动扶贫,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 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调高标准、吊高胃 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 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过程中,既要防 止不思进取、等靠要、无所作为,这是确保 2020 年如期实现 脱贫目标的必然要求;也不能好高骛远、把胃口吊得太高,违 背规律揠苗助长,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是确保 脱贫成效要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必 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确 定农民就业和增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易地扶贫搬迁、 脱贫出列进度等目标,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脱离实际 的指标,不做超越实际的事情。 科学推动扶贫,要以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 惠为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 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要树立正确的政 绩观,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 须真实。脱贫成效决不能渗水、造假,不能搞虚假脱贫、数 字脱贫。脱贫摘帽要防止急躁症,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坚持 成熟一个摘一个,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不搞层层加码。 与其宣布脱贫后心里不踏实,不如在打基础、谋长远、见成 效上下足功夫,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踏踏实实脱贫。 精准精 准再精准,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进 入当前阶段,更是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要按照习近平 总书记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强化精准施策。我们党 一贯重视扶贫事业,长期通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区域 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大河水涨小河满”,我 国区域性扶贫开发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的迅速提高、贫困人口的迅速减少,为扶贫事业的深入推进 和转型提供了条件。到了这个阶段,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底数 不清、项目安排“大水漫灌”、资金使用“撒胡椒面”、扶持 措施大而化之、帮扶人员走马观花、贫困县不愿“摘帽”等 一系列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实现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成 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深入推进的关键突破口。针对这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 略,要求树立精准思维,将长期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 滴效应”的扶贫机制转为对目标人群进行“靶向性”干预的 机制,真正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新的扶贫方略,关键是要在精准 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 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在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上下功夫,解决好“扶持谁” 的问题。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社会 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做好农业农村 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 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下足“绣花”功夫,找准致贫原因,坚 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做到对症下药、精 准滴灌、靶向治疗,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要科学设定 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和做到 脱贫到人,在建立和实施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机制上 下功夫,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 中的硬仗”,“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 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 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 贫攻坚”。瞄准和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堡垒,是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方略的再精准过程。今后,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 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 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 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 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势,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 医疗等问题。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 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 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只有贫困地区的志气鼓舞起来,自我发展能力成长起来,当 地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精神面貌昂扬起来,才能形成 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造血”能力,才能形成外部多元扶 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贫困直接表现为物质上的贫困,根 本的问题还在于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 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要扶志, 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主 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激发内生动 力,必须树立“人穷不能志短”的意识,树立“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的观念,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的勇气,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 后面貌的志气。要激发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 “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从“等靠要”转变为主动 寻求脱贫致富路子。 摆脱穷根必须扶智。“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 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 缺乏经营能力,是制约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硬制约。“家贫子 读书”,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坚决阻止 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通过大力发展学 前教育、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保学控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不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健全大学教育阶段帮扶机制,打开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 的扎实通道,让贫困家庭子女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面脱贫必须实现精神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 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既要富口袋, 也要富脑袋”,“我们切不可在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 了”。推动扶贫开发,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既要让生 产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也要让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要在贫困 地区坚持不懈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出抓 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采用多样方式培育新农民、倡 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形成与现代社会和生活相符合的思 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才能有经济 上的持续来源,脱贫致富才具有根基。要把稳定脱贫建立在 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做好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 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文章,实现差异竞争、 错位发展。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要素活起来,让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 银山。“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 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产业,不仅要带动贫困人 口脱贫致富,还要探索多种模式,带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 力的增强。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 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号召“全党全社 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充分发挥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 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解决好贫中之贫、困 中之困,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 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 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 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地做好脱贫攻 坚工作。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 聚精会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 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 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要建立和严格 执行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兑现庄严承诺。对党政 班子的考核,对干部的培养、考核和选拔任用,要更多与脱 贫攻坚工作挂钩。对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相对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 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 的基础,是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核心力量。要把扶贫开发同基 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贫困乡镇选好一把手、配强领 导班子,为贫困村精准选配第一书记、选派驻村工作队。完 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 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情, 也是全社会的事情。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 完善省际结对关系,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进一步细化明确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民团体、中央企业的定点帮扶责 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贫困具有多元性,客观上要求社会 力量加入反贫困的阵营中。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 事业,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