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导语】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是由XXX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研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带着满怀的期待,伴着飒飒的晨风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心中蓦然升腾一种神圣之感——毕竟是中国教育界的学府,而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身处其中的我当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北师,这座承载了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多少教育家梦想的殿堂,令多少教育工作者神往:百年木铎,金钟长鸣;启氏墨宝,刚劲隽永。 灿灿的银杏树是初冬的师大独特的风景线,而最值得品味的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中所代表的师大浓浓的人文底蕴,今天的两位教授的讲座也的确让人受益匪浅,让我领略了师大人的责任和情怀。 上午鲍传友院长为我们讲授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他结合实例带领我们认识了: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不同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对教学改革的意蕴。 他高屋建瓴的讲授让我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 之前我也曾经多方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并把有关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专门背诵学习,但是只是停留在“叫什么”或者“是什么”的肤浅的层面,并不能如何把它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鲍院长的讲授首先让我明白了核心素养的真正概念: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为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不能只是着眼于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更要以我的学科为阵地,去开发系列的学习材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素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模块化、生活化、综合化、社会化。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主题学习、项目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具体到每节课,应该是教学内容任务化,任务生活化,任务问题化,问题结构化。 只有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下午初娜娜教授为我们讲授了《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2.0在行动》。一个个不同领域的视频,让我感受到信息科技发展的迅速和惊人成就。不由感慨:“未来已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仍然是停留在“一支粉笔讲半天” 的传统模式上势必会out。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从而实现: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孔子以“木铎金声”明确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的我们如何担当起这份责任呢? 对于我来说,首先应该明确方向,毕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值得深思。 反观我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因为一直教九年级的缘故,总是会急功近利地直捣黄龙,直击中考,较少会考虑考试之外自己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今年很幸运地开始教七年级,但还是会不自觉地带着九年级老师的痕迹。其实我们语文的部编教材真的可以说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编排的。就像鲍院长所提到的,如果我们能对照“学生核心素养表”,联系单元教学目标,进而落实到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上,扎扎实实走下去,收获的一定会是学生语文方面的核心素养,额外应该会收获一个不错的成绩。素养好的孩子,成绩一般不回差。 正所谓,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只有自己多多学习,不断提升,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真正弄明白,才能最终达成教育的理想目标。否则的话,教师自己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明白,又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到理想的彼岸呢? 愿沿着大师们的脚印,和亲爱的同仁们在修远的教育大道上继续求索。 【篇二】 20xx年12月2日—11日,有幸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10天的珠海市德育干部和德育副校长高研班培训。重新走进大学校园,聆听教授、校长们的讲座,再次做一回大学生,感觉真好!10天的大学学习生活体验,10的集中德育培训,使我对学校德育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真正感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外面的世界让我们眼界更加开阔! 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我们的德育干部每天都在忙于处理学生,忙于各项评估检查,缺少了对学校德育发展的长期整体规划与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完全是零散的、缺乏持续性与影响力的,我们的德育活动完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对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有明确的德育主题,把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校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而服务。正如陈雪芬校长所提到的,北京十九中所追寻的德育就是“幸福德育”,——给学生们装上自己的发动机,自主管理, 自行驱动。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因此,当她在北京十一中的时候学校有学生自己开办的咖啡馆、学生银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管理,相信学生,大胆放权。 重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听完几个中学校长的讲座后,出现频率的词就是“职业生涯教育”。在北京许多学校非常流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尽可能早的了解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每年将5月25日定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日,把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生未来前进与发展的第一阵地。 以班级文化建设促学生内涵发展 班级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的学习保障。因此构建温馨、良好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很多校长、班主任所共同追寻的目标。然而班级文化不仅仅是班级整洁、漂亮,更重要的是每个班级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班级里的每面墙应该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与功效,真正达到环境育人。因此,在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图腾、班训、班歌以及班级精神。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都是学生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是老师和学生智慧的结晶。同时整个过程也是培养班级学生凝聚力,责任感的过程。在这所学校也见证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最终实现了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奇迹。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环境育人比我们的说教教育可能效果更理想。 教育智慧源自不断学习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上,都摆满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图书馆里的书,大约有4000本我已读完了。”聆听了来自北京立新学校曾军良校长的讲座后,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家,这与他们大量的阅读经历与不断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曾军良校长超凡的教育功力、教育智慧、屡创教育奇迹,很大程度上也都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二十多年来,他认真读过的书超过了2000本,他的文采、他的写作能力让我很难相信他是一名物理老师,他的文采、能力、他不断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 “教师要做蓄电池,就要不断放电,也要不断充电”。对教育有没有新的思考与认识,能不能创新,老师会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智慧,很大程度上就看我们老师有没有在不断地学习。因此,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教育创造能力,就需要借助别人的知识与智慧、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只有这样,我们在未来才会有思考、有创新、有战斗力。 充分利用校外及家长资源 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把校外资源与家长资源有效地融入到学校中来,实现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发挥其的作用与功效。通过在北京师范大学聆听教授和一线校长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家校合作所产生的巨大积极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学生走进公司、走进电视台、走出校园,去深刻体验每项工作的苦与乐,为学生职业生涯选择提供了指导与帮助;把名家请进校园开设“名师大讲堂”,让学生与名人、名师对话,这样学生的眼界才能更开阔,学生的学校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如今,我们绝大多数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就是,每个学生不管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特长,不管他的学习能力如何,他们都是坐在同一个教室和其他同学一样,一起上课。学同样的知识,做同样的作业,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到底会有怎样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呢?然而,北京十一学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有1000名学生就会有1000张完全不同的课表,全校学生实行走班制,这样的课程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是“千人千面” 的。北京十一学校有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10天的学习深有体会,10天的学习颇有收获,然而要使这些先进的理念要在珠海落地生根发芽,那么就必须适应珠海的这片热土。只有在这片热土上开出来的花才是与众不同,色彩斑斓的!珠海的德育教育还在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