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1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 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 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 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学校将中小学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财 产安全教育等内容列为教育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将法制教 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 针对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无遗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师组织班会教育,学校组织观看相关座谈,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 网等宣传媒体,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园”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活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 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 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 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换个角度讲,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应当告诉学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针对他们 的陷阱,如何识别、自救、求助等。还要让他们明白有哪些权利,如人格权、受教育权等等, 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 代价。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 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 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 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 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地从青少年身边的事件起,从他们身边的 事做起,通过科学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强有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的意 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制环境。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2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 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 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 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 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 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 和睦共处。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法律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 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没有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 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 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 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 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 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 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 高的性。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 识的专业人才已无法解决,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技术的不懂法律, 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法 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对大学生加 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把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 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 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 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法规﹑体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 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法。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 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法。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民事活动是 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 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 原则。 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相信学校有决心进 一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常抓不懈,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我们当代的 大学生在学习了这些法制知识后,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大 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教育和关怀的校园里,是多的幸福和畅快啊! 衷心希望我们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可以进行下去,让我们学校的每一 个学生都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4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 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 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 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 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 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 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 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 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 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 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 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 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5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 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 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 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 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的职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 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 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 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 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 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 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 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 深远意义。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 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 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 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因此,必须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 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 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 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法治中国。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现实紧迫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 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 不高。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 的存在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 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说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 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