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全管理基础知识ABC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安全管理基础知识ABC

‎2020安全ABC ‎1.列入我国职业病目录的职业病共有 10 大类,115 种;‎ ‎2.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入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3.引起心脑血管系统变化的是射频辐射; ‎ ‎4.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可导致“闪电型”死亡; ‎ ‎5.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 ‎6.我国已将炭疽病、森林脑炎、布氏杆菌并列为生物因素所致的法定职业病; ‎ ‎7.我国已将石棉、苯、砷、氯乙烯等职业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入职业病名单; ‎ ‎8.职业危害建设项目分为一般性危害项目和严重危害项目; ‎ ‎9.严重危害项目的条件:放射性危害、高度或极度危害程度、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石棉纤维、其 他; ‎ ‎10.职业性接触毒物的毒性分级:极度危害(Ⅰ级)、高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轻度危害(Ⅳ级); ‎ ‎11.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级别数越大,危害性越大; ‎ ‎12.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依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接触毒物劳动时间、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 ‎ ‎13.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级别越高,危害越大,对Ⅱ级以上的作业场所要求做出改进计 划,限期整改,甚至停产; ‎ ‎1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湿球黑球温度结合评价指数、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 ‎15.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最高不超过Ⅳ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 ‎ ‎16.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接触噪声超过 115dB,无论时间长短,均为 4 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 ‎17.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指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最高容许浓度(MAC)、时间加权平均 容许浓度(PC-TWA); ‎ ‎18.粉尘接触限值选用:应尽量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评价、尚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条 件时可测定总粉尘浓度进行评价; ‎ ‎19.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以及浓度或强度,产 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 ‎ ‎20.职业病报告规定:凡有尘、毒危害的企业向所在地安监机构报告当年度有害物浓度测定和工人健康体 检情况,尘肺病患者死亡后由死者所在单位填写《尘肺病报告卡》在 15 日内上报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急 性职业病由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在 24 小时内向患者单位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机构发出《职业病报告 卡》; ‎ ‎21.国家规定使用的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尘肺病报告卡、放射性职业病报告卡; ‎ ‎22.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从业人员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复印本人健康监护档案; ‎ ‎23.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检查、离岗时检查、应急检查; ‎ ‎24.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档案; ‎ ‎25.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职业史、既往史、危害因素接触史、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 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有关健康资料; ‎ ‎26.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组织营救、组织撤离、保护人员、控制事态、测定危害区域、测定危害性 质、测定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 ‎27.应急预案须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的单位:危化品单位、重大危险源单位、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单位、特 种设备使用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 ‎28.应急管理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 ‎29.应急救援特点:行动必须迅速、准确、有效,首要任务是抢救受害人员; ‎ ‎30.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 ‎31.预案层次:综合预案(指导作用)、专项预案(较强针对性)、现场预案(更强针对性,具体指导性);‎ ‎32.在应急救援预案的一级要素中,可分成对应二级要素的有:应急策划、应急准备、应急响应; ‎ ‎33.机构与职责不对应二级要素;‎ ‎34.测定危害区域范围及危害性质,监测空气、水、食物、土地的污染情况,以及气象监测等; ‎ ‎35.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中的危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风险分析; ‎ ‎36.现场恢复内容:宣布应急结束、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恢复正常状态; ‎ ‎37.应急预案编写完成的评审与发布工作:内部评审、外部评审、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报送上级有关 部门备案; ‎ ‎38.演练类型: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 ‎ ‎39.功能演练的特点:针对预案中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 ‎ ‎40.全面演练的特点:针对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进行检验、实战性演练、持续时间长、演练 完成后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 ‎ ‎41.ILO-OSH2001 导则框架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级要素: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检查与 评价、改进措施; ‎ ‎42.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级要素包括: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措 施、管理评审; ‎ ‎43.GB/T28001-2001 的一级要素“4.3 策划”对应的二级要素有:目标、管理方案、危害辨识、风险评价 和风险控制策划,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 ‎44.一次死亡(遇险)10 人以上(含 10 人)或社会影响重大的各类事故发生后要在 6 小时内逐级报告; ‎ ‎45.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措施、组织抢救、防止扩大、减少伤亡; ‎ ‎46.事故快报的内容:发生时间、地点区域、事故类型; ‎ ‎47.事故统计月报每月 10 日前逐级报至上级调度统计机构; ‎ ‎48.事故调查组由安监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工会组织、有关专家组成;‎ ‎49.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事故由县级安监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 ‎ ‎50.特大事故由国家安监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 ‎ ‎51.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可以分设事故抢救组、技术分析组、管理调查组、善后处理组; ‎ ‎52.事故调查常用的技术方法有:故障数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变更分析法; ‎ ‎53.依照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同,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 ‎ ‎54.道路交通事故等级: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 ‎55.火灾事故分级:一般火灾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特大火灾事故; ‎ ‎56.为确定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须查明事故受害人的受伤部位和受伤性质、起因物和致害物、伤害方式; ‎ ‎57.事故调查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总结事故发生的教训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 度发生,以警示后人; ‎ ‎58.事故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 ‎ ‎59.单位负责人对事故负领导责任:由于“三项制度”不健全造成事故的、未按规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教育或未经考核合格上岗造成事故的、未履行“三同时”造成事故的; ‎ ‎60.统计资料有度量衡单位的是:计量资料; ‎ ‎61.统计图中用于表示统计资料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有:点的位置、直线的升降、直条的长短、面积的大小、 图形颜色的差异; ‎ ‎62.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有:发病(中毒)率、患病率、病死率; ‎ ‎63.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 ‎ ‎64.事故统计工作分为三个步骤:资料收集、资料整理、综合分析; ‎ ‎65.基层报表的各项指标归纳分为四个方面:事故发生单位情况、事故情况、事故概况、伤亡人员情况;‎ ‎66.常用的事故统计方法:综合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相对指标比较法、算术平均法、统计图表法、排列 图、控制图; ‎ ‎67.属于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的有: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 ‎ ‎68.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的有: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 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 ‎ ‎69.《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共包括 9 种类型。‎ 附: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