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阅读拓展边界的“三度”
语文论文之语文阅读拓展边界的“三度”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在这里“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发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为延伸而延伸,把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当前语文课堂中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拓展不顾文本的宽度。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 2、拓展淡化了文本的温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课文解读笼笼统统,粗枝大叶,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人文熏陶也成了空中楼阁。 3、拓展忽视了文本的深度。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崇尚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堆砌美景。更有甚者借助现代媒体把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变成风景照片或电影,在课堂上展示一遍,把一篇课文的结构脉络全部用课件做出来展示得清清楚楚,这已脱离了文本阅读。 基于对语文新课程实践的一些感悟,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缘于以上的思考,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遵照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实践的角度尝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研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语文的文学类文本教学目前仍然是以单元教学为主,一个单元以一个话题为中心。同样的单元不同的教师在拓展上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单元,有的老师侧重于字词的拓展,而有的老师则侧重于情感的挖掘,还有的老师则侧重于主题的升华,如果再收集一些教例,可以肯定还有教师在拓展别的一些什么。文学类文本的拓展随着老师而转移,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的拓展,往往意味着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我们以为,对文本拓展的讨论,如果不能恰当地着手,文本的拓展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2、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文本的教学实践 对教案与课例的研究,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要在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个文本的何以好或者何以不好;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文本教学的公共财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