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提高有效教学应从克服无效教学入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提高有效教学应从克服无效教学入手

语文论文之提高有效教学应从克服无效教学入手 ‎ ‎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思考的。‎ ‎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讨论、交流、表演”充斥了所有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弥漫在各个教学环节。‎ ‎  课堂上师生你问我答、你说我演,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语文课堂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  笔者认为提高有效教学应从克服无效教学入手。‎ ‎  一、无效提问有的老师一揭示课题,马上就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表面看上去是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其实效果不大。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一读课文就知道了。有的是这篇课文学生事先已经预习过了,老师还提这样的问题,那岂不是明知故问,白白浪费时间了吗?‎ ‎  教师提问,其目的是想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随着新课标的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好像没有这个环节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  然而,从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质疑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问题缺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质疑而质疑,有的甚至纯粹是为了配合老师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一读完课题,老师便会问:“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问题想问呢?”学生根据平时老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质疑。如上五年级《海伦·凯勒》一课,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困难?”“最后她是怎样克服的?”“我们要向她学习些什么?”其实这些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学生这样的提问显然是明知故问,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思路,讨得老师欢心而已,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  二、无效阅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犹如春风乍起。如某教师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爸爸妈妈的内心,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好像安静就代表着冷场。因此,“书声琅琅”‎ 成了该类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于是,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本位,得到了回归。‎ ‎  但是,不发出声音的默读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隐去了。其实,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用朗读来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给足了学生安静的阅读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安静地、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真正地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插上翅膀。‎ ‎  三、无效讨论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 ‎  但是也有老师片面理解了“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它是解决课堂疑问的“万金油”,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要么讲闲话,要么无所事事。‎ ‎  有的老师,一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探究,独立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发表的观点既不成熟,也无深度,更谈不上有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由读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自行探究的机会。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留下了隐患。‎ ‎  还有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不懂得最基本的操作要领,没有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没有设定明确的讨论方案,没有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往往不能围绕问题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群龙无首,争执、吵闹、各执一词,各行其道,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  班级交流时,学生所发表的依然是个人的见解而非集体的智慧,前面的合作在交流时并没有显现效果,有和没有一个样,甚至适得其反,浪费时间。‎ ‎  记得一次听课,老师刚把一个问题说出来,同学们就开始你转身,我搬凳,你说我说他说,教室里嘈嘈杂杂,热闹非凡。再仔细去听听,好多学生谈的根本不是老师要他们讲的话题,更有一部分后进生睁着一双茫然的双眼,不知所措。有时候,甚至到规定时间结束的时候,有的小组还在为谁先说,谁来演而争论不休。‎ ‎  这样的讨论方式实在不实在?这样的学习方式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的兴致固然是提高了,但是他们的兴奋点是不是在老师的问题上呢?他们想的是不是要把这个老师提的问题解决掉呢?‎ ‎  很多时候,那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教学。‎ ‎  四、无效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语言评价也应该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也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是不可取的。所以,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语言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  如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诸如集体高呼“棒!棒!棒!你真棒!”、“表扬他,顶呱呱!”、“你真行!”之类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  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寄予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有的老师只要学生一发言,不管其是否认真思考,也不管其好坏对错,就一味地说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还美其名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泡沫式”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助长了“弄虚作假、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不良的学风,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真正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默默无闻的学生。‎ ‎  教师的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赏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有魅力。‎ ‎  五、无效作业小学生年龄小,身体未发育完全,长时间书写容易引起肌肉疲劳、心情烦躁,况且过量、无效的作业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即使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引起学生作业时思维堵塞、容易出现错误等现象。‎ ‎  因此,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办学行为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余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家庭作业控制在1.5小时以内。课作安排在课上完成,这些作业都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而且要少而精,但作业要求必须明确:①干净;②正确;③及时。这样做后,学生就不会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厌烦心理,作业时就不会马虎了事,相反,而是认认真真,每一次作业都清清楚楚,正确率高,速度也快。‎ ‎  教学中无效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刚才讲的教师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教育体制、教材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正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要努力探究教学中的无效教育的现象及成因,现象很多,成因也很复杂,我们要善于寻找最关键的因素,努力克服无效教学,切实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