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推动多元对话 促进自主学习——尝试四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角色转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推动多元对话 促进自主学习——尝试四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角色转换

语文论文之推动多元对话 促进自主学习——尝试四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角色转换 ‎ 推动多元对话 促进自主学习——尝试四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角色转换 邱隘实验小学 李聪波 语文和谐教学对话,关注的是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所以教师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通过对话实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感悟和理解。语文新课标理念的重要体现就是:课堂教学中变教师的“教”为教师的“导”。现单从课堂提问初作尝试,认为课堂提问应完成其角色转换:即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牵牛绳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向教师、学生、课本之间多元对话不断深入的路标。具体的尝试做法如下:‎ 一、引发悬念,引导对话 在初读课文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提问,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课题入手,引发悬念。如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先出现“鱼”和“纸”两字,问学生它们怎样才能联系在一起?然后出示题目——‎ ‎《鱼游到了纸上》,提出:鱼怎么能游到纸上的?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带着这个悬念,急于探出究竟,便有了浓烈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牢固的对话、交流的联系。‎ ‎2、从中心句入手,引发悬念。如教《尊严》,抓住课文中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设计提问: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东西让杰克逊大叔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个问题引起悬念,自然引发学生阅读课文,通过与文本对话探知父亲的品质的强烈欲望。‎ ‎3、从以矛盾处入手,引发悬念。如《中彩那天》课文中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当父亲中彩得到后,又送还给了库伯。教师抓住这个矛盾设计提问:父亲到底该自己留还是该送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悬念,引起学生急于到课文中探个究竟的意向,进而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渐拨迷雾,明白母亲话语“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深刻含义。‎ 二、引导读书,自得自悟 提问不是目标,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借助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认知水平。为此,教师应当用课堂提问,把学生引到课文天地中与文本对话,不仅探讨课文的内容、语言,而且求索阅读的方法。‎ 如教《夜莺的歌声》,教师围绕中年级的训练重点,设计引导学生的问题: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每段主要 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学着老师的方法,概括每段的大意或小标题吗?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有哪些让你不可思议的地方吗?教师把这些问题出示后,学生便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思考问题,这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读书上来。学生自学后,许多同学提出:德国兵问这个问题,小夜莺怎么回答得总是牛头不对马嘴?在这么多的敌军面前,小夜莺怎么一点都不害怕?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这样,又一次把学生引到学习课文中去。学生经过讨论,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懂得学段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经历自得自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课堂提问引领的。‎ 三、引起争论,深化对话 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争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把学习引向深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教《自然之道》,教师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向导明明知道如果我们将小龟抱到大海里去,会发生这样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在一开头就不告诉我们呢?教师可灵活地地采取反问法,把问题反推给学生:“对呀,向导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大家事实?”学生有的说,大家不知道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都对向导的态度很生气;有的说,大家都在责骂向导没有人性,向导再说什么,他们也都听不进去;有的说,很多人根本不听向导的话,都建议把小龟抱到大海里去;还有的说,有的游客已经把向导朝小龟的方向拉过去了……‎ 经过反复争论,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在当时,游客们的心情是非常的焦急,对向导的态度也非常生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秩序非常乱;而向导可能也解释过,可是大家的议论声、责骂声盖过了向导的话,根本就听不清楚。向导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这样做。这一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纵深,对课文后面的我们知道自己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和我们和向导“边走边发出的悲叹”也提高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四、引其想像,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中设计想像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还可以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进行形象再创造,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与课文重点部分的对话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想象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如教《触摸春天》中的一段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张望。”教师可在此设计一个想像性问题:安静可能在张望什么?学生有的说她想看看蝴蝶飞到了哪里;有的说她可能看到了争奇斗艳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树木;有的说她可能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的想像对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展示。‎ 五、引发共鸣,以情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朗读思考,进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用课文中的情感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同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以实现以情育情之目的。‎ 例如,教学《全神贯注》,茨威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后,竟然差点被锁在工作室里之后,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全神贯注”关键词进行设问:哪些词句看出罗丹工作全神贯注?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想到了哪些词可以代替这个全神贯注?你此刻有何感想和启示?学生在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会感悟到罗丹的崇高品质以及作者对罗丹的崇敬之情,自然也就会受到感染,产生对罗丹的崇敬之情。‎ 总之,多元对话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依托。只有多元对话,才能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生成,才能发展。推动多元对话,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是新课程语文创造性阅读的灵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