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
语文论文之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当前研究和实践整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整合 存在问题 建议 【正文】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目标。 1、整合的内涵。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因此,我们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整合的目标。 整合不仅仅是使语文课程内容呈现可视化、动态化、丰富化,更重要的是借助整合这一平台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整合的实质就是双赢,即提高学生语文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地位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促进语文课程的学习。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变换画面。整堂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被非语言文字的CAI内容所吸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精彩、动感、有趣的画面,而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朗读感悟早已置之一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地位颠倒了。 2、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创新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不断触摸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情感,丰富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的想象,发展思维。用信息技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了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苏教版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文中介绍的黄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时文字优美,学生都会闭眼去浮想联翩,可是许多教师却大动脑筋,不知花费多少节课的时间思考并做出各种不同姿态、不同颜色的蝴蝶,却让学生思维就在美丽的画面中定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时的学生只看媒体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对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文字的魅力完全没有挖掘出来,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创新的空间。 3、用信息技术挤压或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新课标在前言中强调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在有的整合课中,教师搜集了大量拓展的内容,又急于在一堂课中把它全部展示出来,造成了信息技术挤压甚至剥夺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课堂上,学生没有了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没有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细细体味,没有了对作者情感的深深体验。有的只是大量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录像资料的展示。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整合理念。 理念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思想导向,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首先必须从理念层次上进行一番梳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 2、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相加,不能是停留于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进入网络教室上语文课。而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变化的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小学二年级的《葡萄沟》这节课时,通过看课件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了解在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特殊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就找准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3、把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整合。如教师在上《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登录“中国环境网”,力图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情景下,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师生通过浏览“我国环境保护”,收集到我国最新的环境保护数据资料,再加以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处理,就使教材给予学生的间接经验内化成学生自得的直接经验,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整合要为语文实践提供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如教学《精彩的马戏》,学生调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屏幕上出现目录:①字词学习;②研读课文;③巩固练习;④ 扩展升华。学生可点击鼠标,进入选择某一项学习内容,在“字词学习”设计中,教师“因字制宜”,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程序,将生字融入相关画面,让学生按自己需要点击进入课件内容,选择学习。在“扩展升华”中,设计有层次的扩展练习,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若干画面,学生可以自己按鼠标点击选择画面,再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我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了个体独立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课堂教学充满灵性,体现了“开放——增效”的课堂整合效应,使得语文学习充满活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加,而是要相互渗透,整体协调,发挥功能,为“语”所用,对于信息技术,我们教师不能仅把他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工具,而应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