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有一种爱叫“放手”——让写作评价更加有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一种爱叫“放手”——让写作评价更加有效

语文论文之有一种爱叫“放手”——让写作评价更加有效 ‎ ‎  有一种爱叫“放手”‎ ‎  --让写作评价更加有效 ‎  温岭市泽国镇第二小学凤城校区  刘婷 ‎  【摘要】“放手”作文评价模式努力去改变目前作文教学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给予学生自主评改的权利,在互动中充分地发挥学生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习作主人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习作热情与水平,增加成就感。‎ ‎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放手  评价 ‎  审视目前的小学写作评价,普通反映效率低下,而语文教师目前担负的最繁重、最费时的工作恰恰又是日常作文的批改。费时多、收获小,为何产生如此的反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症结是很多老师习惯于越俎代庖,一个字,一个词地改,甚至于大动干戈,来个改头换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剥夺了学生自主评改的权利,无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备的主动发展潜能。《语文课程标准》廓清迷雾,正本清源,提出了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细细品味,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字--“放”。‎ ‎  一、大胆放手,让自主评改的机会不再流失 ‎  要真正提高评改效率,只有教师大胆放手,变被动为主动,把评改的机会还给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有机会亲身实践,实现真正的自主评改。‎ ‎  从小学经初中再到高中,学生的作文本上大都有语文教师经过批阅所查找出来的错别字的“□”符号,要求学生从中填入适当的正确的字或词,以资订正。这种传统的批改方法,似乎有些天经地义。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自我认识的过程,而教师这样,手把手地改,只是告诉学生某个词写错了,指出后请他们订正,而不是帮助学生去寻找和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往往会一错再错,不能“断根”;教师这样做,是教师在为学生寻找错别字,再让学生进行订正,实际上等于是在训练教师寻找错别字的能力,其实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并无大益,学生只是被动地改正已经写错的字,长此以往,会失去自行寻找自己作文中错别字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而一旦正式考试,错别字仍旧难免。‎ ‎  因此,最好的办法也许不是由教师为学生寻找错别字,而是把错别字的工作让给学生自己去做,对于学生的错别字,教师不妨采用这样的方法去帮助订正:‎ ‎  第一,在批改作文时,只是在文章的末尾或段落的末尾注明有错别字,或有几个错别字,请学生订正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将错别字一一标出。‎ ‎  第二,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错别字,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而且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采用“惊异记忆法”,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效果尤佳。‎ ‎  记得学生常把“开幕”写成“开墓”。在一次评改作文时,我一边写出“开墓”这个错别字,一边大声念着:“盼望已久的校运动会终于开墓了。”同时夸张地用铁锹在挖土地的动作,同学们不禁哄堂大笑,他们不仅记住了老师的这一特别举动,更深深地记住那一个用错的字,在以后批改中,我再未发现学生重犯这一错误。‎ ‎  由此可见,教师在写作评价中的作用,不是在于花多少的时间去为那些文章中的错别字圈圈点点,而是在于放开手脚,用最有趣,最轻松的方法去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自改。‎ ‎  二、乐于放“权”,让个性化的语言尽情流露 ‎  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错句或病句,修改错句和病句,历来也是写作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错句或者一个病句,一般说来,应该会有很多不同的修改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新的组合。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通常也只能辨证一种。如何修改,仿佛也是教师不可侵犯的权利。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富有发展思维、创造精神与想象力的时候,但被教师的修改“一锤定音”之后,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以为只要是教师的东西,总是无可非议的,久而久之,也许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  笔者曾看过一篇文章修改的示例,现抄录于下:‎ ‎  南方得数较少落叶,但叶是变黄的,可又不全变。定睛看去,春夏时节的茫茫绿海已变成黄绿相间的林海。一片片红色的紫荆花和这林海交织着,一朵朵雪白的梨花点缀着林海粗粗一眼看去,美极了。我不禁产生一个念头:莫非织女思凡心切,在初冬时节将一块精致的锦缎抛了下来?一望无际的树林,有点神秘。太阳升起时,黄黄绿绿的树叶害羞地蒙上了淡红的面纱,黄绿夹红的树林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  修改稿:‎ ‎  广州一带的树较少落叶,但叶是变黄的,可又不全变。定睛看去,春夏时节的茫茫绿海已变成黄绿相间的林海。美极了。我不禁产生了一个怪念头:莫非仙女思凡心切,在初冬时节将一块精致的锦缎抛了下来?一望无际的林海,有点神秘。太阳升起时,树林害羞得蒙上了淡红的面纱,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  由以上的文章修改示例,可以令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一望无际的林海,有点神秘。太阳升起时,树林害羞得蒙上了淡红的面纱,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  这恐怕是这篇习作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因为这正是小作者自己真正的神秘感--来自于一种黄的、绿的,再加上一点淡红的复杂颜色所引起的复杂感受,正因为他重复使用的黄绿夹杂和黄绿红的斑斓色块,令读者想起印象派画家莫奈“日出的印象”中丰富的色彩艺术。然而很可惜,这句被老师认为“重复太多”而被删去了,--可能老师并不理解学生的丰富色感,也许老师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点彩派”的特使感受。‎ ‎  儿童的习作一旦打上了成人的烙印,虽然稳妥,但那股清淳、那股浪漫、那股稚气、那份纯真,那因为视角独特而出现的色彩(创意),去统统失落了。就像以上修改过的文章那样。‎ ‎  鲁迅先生曾经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也给上述老师修改,一定会被写作“赘语”而被删去,但是鲁迅正是以他那十分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烘托出他门前的凄清和单调。同样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意思,只有孩子们自己才最清楚,我们应该放下手中修改的权利,多一点尊重。‎ ‎  第二、修改的老师说文本写的是“初冬季节”,而“紫荆春来开花,梨树清明开花”,所以,文章写“一片片红色的紫荆花和这林海交织着,一朵朵雪白的梨花点缀着林海”是不真实的,应该删去。‎ ‎  由于学生的幼稚,误认为红的是紫荆,白的是梨花,这只要在文章旁边指出即可,以便教导学生以后应该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但是,如果小作者确实是看到了红色和白色的交织呢?尽管不是紫荆花也不是梨花,可是,这可以不可以视为作者的一种独特感受呢?再说,科学的观察和艺术的观察世界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啊!‎ ‎  学生们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独特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这种方式,而不能妨碍或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笔者认为是错句和病句的在下面划上一条红线,以示提醒,请他们自己订正,或者找时间与学生讨论,让他们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说出原来的意思,再请他们用文字表达。总之,只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正确的,而不要给学生造成“只有什么才是正确的”感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有繁衍的机会。‎ ‎  三、努力放“宽”,让成功的愉悦激荡心灵 ‎  写作的评价,既是对作文的评定,又是一种对学生写作情绪的诱导,兴趣的激发,既要诚恳指出学生的不足, 又要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怎样通过写作评价去掉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呢?‎ ‎  1、放宽角色要求,平等得与学生交流 ‎  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出示了学生的习作片断:“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老师快步走进教室,她面带微笑,大步走上讲台,扫视了我们一眼,就开始上课。”请同学们先读读,再体会、讨论。‎ ‎  生1:我觉得:“她面带微笑,大步走上讲台,扫视了我们一眼,就开始上课。”写得真实。‎ ‎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老师是面带微笑的”‎ ‎,不能用“扫视”,因为好多书上写英雄人物面对敌人,才用“扫视”呢!‎ ‎  我听完后笑着说:“这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我很高兴,那该用什么词最恰当呢?‎ ‎  他说应该用”环视“。我微笑着点头,并表扬了他爱看课外书,注意积累词语,用词准确。‎ ‎  生3:(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觉得”大步“用得不恰当,因为老师已经进了教室,离讲台就很近了,不必再”大步“前进,可换成”快步走上讲台“。‎ ‎  ”观察得那么仔细,老师都不如你,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  后面还有很多学生发言,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 ‎  面对学生的自主评价,老师的角色,只是充当一名感动者,激励者,甚至是一名无知者,只作适当的肯定、夸奖、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老师都不如你“,看似”无知“的老师恰恰是把自己的高明表现在引导学生的”有知“之上,这样的评价,像朋友间亲切的交流,正面鼓励,妙语点化,让学生感到的是益友不温不热的知心话,是良师极有分寸的行家话。‎ ‎  2、放宽评价形式,提倡合作、探究 ‎  传统的作文评价,生写师改,大多以书面形式呈现。单调乏味,其实学生拿到老师批阅的作文,最感兴趣的还是分数,其次才是总的评语和字、词句的修改意见。诸如”文章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具体“和”文章层次尚清楚,但主题提炼不够“之类似是而非的评语,又有什么用呢?只是给学生一种大而无当的没有实际帮助的话罢了。管建刚的《作文周报》,以及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提供了作文评改课改革的成功范例。放宽形式,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全体参与,师生合作,主动探究,点燃学生创作激情的火焰,真正使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 ‎  裴显生教授曾说:”写作评价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为了加快学生”创造“的步伐,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打破他们的种种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大胆的实践,自由地创造,让多彩的个性在评价过程中激情飞扬。‎ ‎  【参考文献】‎ ‎  1.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1年1月。‎ ‎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 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0年5月。‎ ‎  3.冯周卓。小学语文心育的艺术[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 ‎  4.吕功曼。多元智能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