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老课新上:觅一条走向课程的妙径——以老舍的《猫》一课为例
语文论文之老课新上:觅一条走向课程的妙径——以老舍的《猫》一课为例 温岭市城南小学 廖文燕 【内容摘要】老舍的《猫》一课被许多大家名家演绎过,精彩纷呈,但是在时下新课标的审视下,笔者认为老课有重文本特色之嫌,有重内容分析之味,有杂乱无章拓展之象。将老课上出新意,探索一条走向课程的行径,可以与整组单元联动,与多种文体联动,与学生发展联动,共同来注重语文本位、关注学生本体,树立课程意识,在新时代中赋予老课新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单元联动 内外联动 学生联动 老舍的《猫》因其文辞妙趣、写法典型不知道被多少教师青睐,并将之精彩演绎。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精彩纷呈的想象说话,独到精准的分析理解,不一而足。那怎样的演绎才算最到位、最精准、最能真正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崔峦教授提出“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意旨后,特别是在新近的“重言语实践”之风从四面八方翻腾涌动时,我们又重新审视了那些关于《猫》的所谓“精品课”。不难发现有些《猫》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老调常谈的嫌疑,需要我们重新来定夺,重新来审定。 一、误入藕花深处--揭“老课”之“老”面纱 误区一:重“文本特色”轻“单元意识”--特立独行 所谓重“文本特色”轻“单元意识”就是教师只顾自身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忽略了文本在所在单元中的作用,一味地追求文本的深度,一味地追求文本的特色。如某位老师在解读时抓住了老舍的文体的特点是很具京味,很亲切。为了让学生能品味到老舍作品的浓郁的个人特色--他的散文“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他苦心挖掘,雕琢每一处的文字,最后从文本中提到的“它”着眼,让学生来品一品,再抓文本“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中的标点酌一酌。在教学的时候,他特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逗号,在指导读后,让学生比较用逗号好还是顿号好?最后老师告诉学生:用上逗号之后,停顿得长一些,说明作者在回味猫的美妙叫声,沉浸其中,如果用顿号,则没有了这种感觉。熟不知有些文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就如我辈也答不出这个逗号背后的深意啊!这分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位教师的语文功底显然是技高一筹的,他独具慧眼,没有忽略文本中藏着的标点符号,没有忽略文本中很多的“它” ,这是一般语文老师所没有读出来的。而且教学设想也似乎是层层推进。可仔细思考,四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欣赏能力、鉴赏能力未能达到如此高度,这样的感悟只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学生也只能强记教师给予的。教师没有站在单元的角度,没有充分关注编者的意图,没有充分关注本学段的要求,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体系,故而拔高基点,使学生只能望而兴叹,不能有效参与课堂,不能重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不免让人产生“高处不胜寒”之感。 误区二:重“内容分析”轻“资源整合”-- 剑走偏锋 所谓重“内容分析”轻“资源整合”就是说语文课,教师只围绕着教本来教教本,学生只学会课文所传递出的知识,而忽略到了语文应建立大语文观,需整合多种资源为课堂所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用,丰满课堂,丰厚文本,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如一位老师在第一板块中是从猫的字形揭题导入,质疑想知道大猫的什么?师总结学生想法。在第二板块整体感知中,先让生说说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去读一读课文,解决猫的性格到底有多古怪。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猫有时很老实,有时很贪玩,又尽职。然后分点来解读。在理解老实的环节,引导学生去比较加上吧和去掉吧有什么不同,引导认识到加上语气词就感受老舍的喜爱。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进入理解尽职环节时,老师描述猫捉老鼠屏息凝视的情景,让学生来做一做,同时理解屏息凝视,进而理解尽职。再从“非……不可”“一连几个小时不动”深化理解尽职。在总结环节,师让学生看板书上的老实、贪玩、尽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师总结:老舍就是通过写猫这种相反的矛盾的性格,来体现它的古怪,表达喜爱之情。对于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默读,粗略交流,比较“小梅花”和“小脚印”之间的不同,体会出老舍对猫的喜爱。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以“ 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勇猛”来说一段话,并说说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基本回答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课到这里划上了一个句号。 可以说这一课中教师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挖掘了文本的深度,重视了对于字词的理解分析,重视读写的结合,但是跳出来看,我们还是发现这一课的教学还围着教本打转,从始至终没有跳出猫来,就猫说猫,没有跳出来将文本作为一个例子,也没有将这一文本放在大语文观下去整合,成为铺垫学生素养提升的基石。这样的课堂是单薄的,是教师自导的画地为牢式的教学,需引入以文本相关的资源,扩充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融入、整合、提升。 误区三:重“多处拓展”轻“系统提升”--随心所欲 所谓重“多处拓展”轻“系统提升”,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对于课文内容进行了繁琐的分析,使文章支离破碎,体无完肤,而对于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点去拓展,为什么要抓这一点来深化,却是毫无依据,由着自己高兴来,由着自己的理解来,不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更不管是不是体现了一个梯度发展。如在前面的重“文本分析”轻“资源整合”中提到的课例。这位教师有意向地进行读写的训练,但这一课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总分句式的训练呢?总分结构三年级就作为重点教学,在这里又重新作为重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中教师对于文中的每一个重点句,都进行分析感悟,如理解“小梅花” ,通过比较进而品味到作者是一个很喜欢的猫的人。如理解“屏息凝视”,模拟猫来做一做,来体会尽职。且不论这样的拓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总体感觉教师想到哪里就拓展哪里,支离破碎,没有理论的依据,点太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累不堪言。特别是这一篇按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如此评价“老舍先生爱花草,爱小动物,尤其爱猫。这方面的文章,他写过不少。《猫》在他写猫的文章中是最晚的一篇,也是最全面的一篇,是集大成者。而且,也是最好的一篇,毕竟观察了一辈子了。”《猫》一文有很多可以拓展,但哪些拓展是该舍弃的,哪些拓展必须要有,而且可以进行梯度的发展、系统的提升,这才是我们该思考的。 二、漫溯青草更青处--探“新课”之“新”路径 路径一:变文本孤立为单元联动--融会贯通 首先从整个单元着眼。《猫》作为语言大师的作品,固然有大师自身的语言特色,但它被选编入小学语文课文本,必然要体现出单元的特色。我们发现这一单元都是写动物的,而且老舍的两篇同时入选,一篇是《猫》,一篇是《母鸡》。单元导读中这样提到“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猫》这一篇写了两种猫,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层次非常清晰。而且整篇文章贬词褒用,如“古怪、淘气”来传达自己对猫的喜爱,甚至是溺爱。在园地的我的发现中也提到这样的写作方法:“从字面上看好像作者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却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一脉相承,不难发现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点。 其次从课后信息中发掘。我们发现文本的课后题中有这样几题: 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 我能体会到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作用,还能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呢。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从课后题中我们看到编委的意图是要进行朗读练习,进而达到积累的目的;要学会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是非常喜欢猫的;体会关联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这是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等挖掘出的文本在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不难发现,编者并非指向于作者写作的特点,而是倾向于语文文字的积累、理解、品味、运用,倾力于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一:品读词句的环节] 引导生读句子,说一说从哪些字词中读出了猫的性格? 一生:我从“任凭……也……”中体会到猫真的很贪玩,不管谁怎么呼唤它都没用。 师:你想象谁会呼唤猫回家? 出示句式:任凭--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生1:任凭老舍的儿子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的确是贪玩。 生2:任凭老舍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连这么亲密的老舍都叫不回来,真是贪玩啊! 在反复的读和品中,学生也掌握了关联词的用法,同时也体会到老舍家猫的贪玩。在后面的两个关联词“非……不可”“无论……也……”的品味中,学生进一步明白用上了关联词,就将猫的特点突显了出来。 【片段二:尝试应用环节】 师:我觉得这个猫挺可爱的,一点也不古怪啊。真奇怪! 生看着板书,马上反对道:猫很老实,怎么会贪玩呢,贪玩又怎么会尽职呢?所以说它古怪。 师追问:你理解得真是到位!那你们能不能用上关联词来说一说猫的古怪呢? 生:猫的古怪体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有时温柔可亲,有时却一声不出。 师:就是这样矛盾的词语来组成了猫的古怪,猫真的古怪吗? 生:这样的猫是可爱的,是讨人喜欢的。 师:像这样表面上看作者一点也不喜欢,实际作者很喜欢,这样写法就是贬词褒用。 在最后修改自己的习作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用上关联词和贬词褒用,让这种写作方法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运用,让这一点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不难看出,本课的训练点放在贬词褒用和关联词的运用,特别是关联词的应用,体现从习得到运用的过程,与编者的意图有机地整合起来,体现一个层次感,一个从习到得到用的过程。 路径二:变内容分析为整合联动--内外互通 对于《猫》这一篇老课来说,我们必须要寻找与当下课改、与教材编排、与学生学情能紧密结合的落脚点,既要能带活整篇课文的高屋建瓴,又要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阅读体会,在回避常规教学方法的同时,切中要点,体现学科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研读文本“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时看到“性格”两字,就知道作者写作角度的新颖,作者不入俗套,不抓外貌特征写,而抓性格写,这是怎样的相处才能说猫的性格啊。“性格” 两字也将老舍爱猫的情感表露无遗。再让我们聚焦到阅读链接中,这一篇课文编者选了两位作者关于猫的描绘,周而复的重点着笔于描写猫的外貌,而夏丏尊的涉及了毛色的描绘,还将他人对猫的评价加上了。写作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综合编者的意图,我们发现要引导学生在这一篇课文学会的是一种动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反复思量后特将本课的切入点定为:让学生掌握写作角度的不同,学会运用不同的角度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初定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中的“性格”一词为切入口。“让我们一起聚焦性格这个词。从性格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在领会了性格表达出了老舍与猫的亲密程度不同寻常之后,再引导体会老舍写作角度的新颖,抓住的是性格这个角度。默读课文1--3小节,圈出表示猫性格的词语。在理解了各种性格后,重点领会古怪。在研读中体会作者就是用了矛盾的词语来体现猫性格的古怪,这个古怪也恰巧说明了老舍的喜爱。回顾写法,然后引出其他作者又是抓住了猫的哪一方面来写呢?出示周而复的文字,学生浏览后明白是写了猫的外貌,而且作者也是抓住了外貌中最有特征的毛、脸等特征来写。再出示夏丏尊的,引导学生发现他是抓住了猫的毛和别人对猫的评价来写。两个片段后,根据学生课前所抒写的段落,再出示:“小猫在夜里可威风啦!在夜里,它的眼睛就像一颗宝石,闪闪发亮。它静静地蹲在老鼠洞前,等候老鼠出门。如果出现一只,它就立刻扑上去,咬住老鼠的身子,带回屋里,好好美餐一顿。---金佳慧” 这一段文字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同时由于是学生的习作,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有了修改的欲望,最后进入修改的阶段,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整节课强调一课一得,一课一个训练点,以文本为素材来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与新课标紧密相联,同时也体现从课堂走向课程的意识,上出新时期新的要求新的内容来。 路径三:变无序拓展为有机运用--张驰有度 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学生的经验着力,从学生的认知着眼。如何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认知情况,可以借用预习单,通过预习单中信息的回馈,然后进行教学环节,教学思路的调整。预习单中需要涉及到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的理解情况。生字板块,摘记一些生字、新词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难写的生字书写一下。而内容理解板块主要是对内容的概括、课文精彩部分的理解、不懂问题的提出。考虑到这一篇课文是写动物,结合前两课,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一个方面,便于课堂上根据所学做一些修改。 透过预习单,我们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差强人意,概括主要内容是这个年段学生的一个主要的训练点。所以在课的开始,师就问学生:本课描写了哪几种猫?学优生马上就知道写了古怪的大猫和可爱的小猫。师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出了两个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说明是从这个两个句子中得出的。师马上总结:其实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然后让学困生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以便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这一种方法。在品读猫的性格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猫的哪一个性格,为什么?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一说。这里学生基本能找到句子,却不能够抓住字词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就有效地引入课前的预习单,出示优秀学生的方法“我觉得第一小节说猫贪玩的部分写得特别好,因为小猫出去玩就一天一夜不回家,其中的一天一夜更生动地写出了猫的贪玩。”抓住字词谈感受就应该这样来谈。有了这样一个方法的指引,接下来其他学生就谈得比较好。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引导,方法的提炼,方法的反复训练,对于学生的终身阅读来说将会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老课新上,难,难于上青天。将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毕竟前面的基石太高,毕竟名师名作太多,但笔者认为一切基于学生发展的课,一切都致力于学生成长的就是好课,就是新课。新不是新在形式上,而是新在理念上,而是新在有效上,而是新在高效上。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建立大语文观,开掘各种课程资源,为我所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以此为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而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陆华山。《言语实践:语文教学的自赎与新生》:江苏教育研究,2011.9 [4]陆琐福。《让言语实践与学生生命成长同构共生》:语文教学与研究,第68期 [5] 吴忠豪。《训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小学语文教师,2008,11 [6] 刘仁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之核心要义阐释》:人教网,2013年1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