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管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管窥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管窥 ‎ ‎  大溪镇中心小学   杨卓 ‎  【内容摘要】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它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本文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现实意及其培养策略,强调指出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个人成长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 ‎  【关 键 词】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阅读策略  质疑  争论  辨析  反思 ‎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标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那种机械的接受式阅读教学虽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复制式阅读却在我们的课堂中遍地开花。这种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唯书是从,重在对文本的理解赏析,却缺失了个性化的阅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导致阅读能力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的阅读理念格格不入。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勇于表达,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张扬其独特的个性,始终保持对文学世界的好奇心。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最好的鉴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一、鼓励质疑 ‎  学启于思,思生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质疑,孕育问题意识。于细微处见疑,在无疑处生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促使学生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  案例1:《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  生: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干吗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他?‎ ‎  生: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去跟狐狸聊天?‎ ‎  师:大家说得有点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么改才会更合理?‎ ‎  于是,孩子们更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这样敢于向读物或作者质疑,与之争论,进行反驳,甚至修改,向权威发出挑战,努力从乍一看无甚问题处发现问题而加以分析评判。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敢于突破创新,读出新意,读出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使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  二、诱导争论 ‎  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意义。但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推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让学生学会据理力争,并在争论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对作品的语言、人物、主旨、情节进行研讨争论,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的生机。‎ ‎  案例2:蒋军晶《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 ‎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  师:这样的结局有可能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  生: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  生: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 ‎  生:(静静地思考)‎ ‎  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 ‎  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 ‎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 ‎  [学生与学生互动辩论]‎ ‎  生:这位父亲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 ‎  生: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 ‎  生:这位父亲已经精神失常了。‎ ‎  ……‎ ‎  生:这位父亲是非常爱孩子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  生: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父亲走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  生:这位父亲得知自己得孩子有危险以后,心里觉得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  ……‎ ‎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父亲的……‎ ‎  课堂争论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好胜心理,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演化为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探究。在课堂上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了热烈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争论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通过点拔、诱导、总结,及时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做到爱护而不放任、帮助而不责难、说明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从而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三、引导辨析 ‎  孔子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面对文本中一些指向性不够明确,易引起学生混淆误读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审视的目光进行分析辨别、细致比较、多元解读。打破认识的局限性,摆脱僵硬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发散性思考,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独特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让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  案例3:《落花生》的教学片段 ‎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已经知道文章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  生:我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生:我也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 ‎  生:我也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对人们有好处。‎ ‎  (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势)‎ ‎  师:你们都不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啊!‎ ‎  (教室里出现了冷场,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  生:我说做像花生那样的人也不算好。它躲躲藏藏,不让人发觉。‎ ‎  师:发觉这样的人,真需要“伯乐来识千里马”呢!(生哄然一笑)‎ ‎  生:我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  师:为什么?‎ ‎  生:它们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头上,召唤着人们,既漂亮、神气,同时又对人们有好处。‎ ‎  师:对啊,外表美,心灵又美,何乐而不为呢?(生又哄然一笑)‎ ‎  师:那么父亲议花生,是不是有意识地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呢?‎ ‎  生:不是。‎ ‎  生:父亲的话使我们领悟到: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 ‎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中的辨析是一个主动而富有个性的批判性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选择、重组、评价、创新等种种方式,去伪存真,步步深化,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评估。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辨析更能泾渭分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充分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理念。‎ ‎  4、强化反思。‎ ‎  阅读反思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已过去的阅读历程、阅读效果作出一种重审。阅读反思是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比较、质疑、参阅、对照等阅读反思行为,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文本的不足,匡正文本的谬误,随时进行拾遗补缺,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这样,读者在超越个人阅读经验的同时,也往往能超越文本,有所创见。‎ ‎  案例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  师:读了最后一个小节,你有什么感受?‎ ‎  生:英法联军太可恨,他们就是一群丧心病狂的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把如此宏伟的圆明园就这样给毁了。‎ ‎  生:我的内心充满了惋惜和仇恨,这帮畜生把圆明园中的各种珍贵的物品抢掠一空,更为可恶的是为了销毁罪证,竟然一把火把圆明园给彻底给烧毁了。‎ ‎  生:老师,我觉得书本中说放火放园是销毁罪证不准确。放火烧园不仅不能烧毁罪证,反而在他们犯下的罪证中重重地加上一条。‎ ‎  师:是啊,你说得太好了,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敢于向书本挑战。(学生掌声)‎ ‎  师:大家一起再来想想,放火烧园能销毁罪证吗?‎ ‎  生:不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激起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无比仇恨。‎ ‎  生:我也觉得不能,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圆明园的废墟会永远记住这些侵略者的暴行。‎ ‎  ……‎ ‎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种刻骨的仇恨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同时在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培养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共享、达到共进的目的。‎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学科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文献、批判演讲、批判前辈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实践中要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让批判性阅读葱茏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凸现,创造性解放”。‎ ‎  参考文献:‎ ‎  1、刘儒德: 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  2、贺善侃: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黄伟杰:阅读教学:培养自主的阅读者  当代教育科学 ‎  4、郑金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