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国学能够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 国学经典 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简单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以此为傲,也期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才有了 因材施教 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 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 恭敬 , 温顺 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就应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个性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用心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 开其意 , 达其辞 。 愤 、 悱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 举一反三 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 愤 、 悱 是能 思 , 举一反三 是能 悟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 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务必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潜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 欲罢不能 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潜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贴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 餍饫终日,无所专心 (《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 诵《》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 学而优则仕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 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贴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能够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齐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经典》学习体会(2)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资料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之后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 中庸之道 ,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 但是,1817年,拿破仑以前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但是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此刻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礼貌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礼貌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久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 的开拓精神; 厚德载物 的博大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浩然正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主义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无私奉献精神,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 三百千 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 国学 。以国学启蒙的范本 三百千弟 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 袖里通鉴 。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国学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妨把国学之 儒家思想 比做一种精神武器,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封建势力掌握之下,只要对封建王朝达官贵人有利的,都能够拿来针对被压迫者使用。另外,从此刻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无论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墨子也罢,从人的自身保护意识上来说,也绝对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尽力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样去周游列国那儿来的三千弟子所以,《论语》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经》也好,《逍遥游》也好,《兼爱》也罢,明显地倾向于当权者的利益。 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这就是 和 与 礼 的真谛吗当然不是!因此,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摧毁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听到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 革命 ,一个是 民主 。 此刻,我们可能已经明白; 和 务必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义。 礼 就应持续人类善良的仁爱真实性,才能到达人与人之间完整的和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大地展开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国学、西学、一切知识学科几乎一扫而光。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许多国学大师都成了牛鬼蛇神。什么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成了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反复辟!批林批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国人的嘴似乎忘记了吃饭,满嘴都是 造反 与 革命 的口号。国人的精神思想已经被麻痹到几乎崩溃的地步,而国学的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刚刚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国,最后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到了此刻。国学已经不是 四旧 或精神鸦片,国学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于丹成了国人眼里的美女,阎崇年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易中天成了当代的明星,纪连海的相貌也成了 有特点 的楷模。这一切,都是国学带给他们的魅力。这一切,都说明国学文化是提高社会礼貌、精神礼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溢的社会里,无论八零后也好,九零后也好,都就应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国粹认真的读一读,净化一下我们私欲泛滥的灵魂,让天空上的古人安心、让地上的老人幸福。从 百善孝为先 的教诲之中,我明白了怎样交友,我明白了 孝 就是 和 ,和而德、德而孝。 《》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