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范文:转化发展,儒家文化重放熠彩(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时代范文:转化发展,儒家文化重放熠彩(通用)

新时代范文:转化发展,儒家文化重放熠彩 ‎ ‎  转化发展,儒家文化重放熠彩 ‎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核心、最有特色、最具魅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之根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历来以思想文化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的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所接受。74位诺贝尔得奖者及工作者一致呼吁,人类若想在下一个世纪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发展,必须学习2500多年前的孔子儒家思想。‎ ‎  在人类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每当谈及传统文化时,他常常把儒学作为代表、以儒家文化为例,引经据典,捭阖纵横。他多次参加与儒家文化有关的活动,对孔子及儒家学说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给以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为加强儒家思想文化挖掘阐发传播,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遵循。‎ ‎  儒家文化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以及近现代儒学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创立儒学,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说。这里,仅截取孔子到荀子这300年,便可足见一斑。‎ ‎  春秋末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礼乐崩坏,封建制逐步确立。在这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一些学者、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在儒家学说中,孔子创立的“仁”学,把“仁”看作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他将“仁”亦即群体和谐当作社会治理活动的总目标,以“礼”亦即等级制度作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方法,确立“重礼义、行仁政”的总方针,由此形成的伦理政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惨烈。以弘扬孔子学说为己任的孟子,在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途中,看到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深感民众之苦和统治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只有实行仁政,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为此,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由伦理道德规范提升为治国之道,提出了一种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强调统治者要重民、亲民、富民,体恤民生,并将重民思想推向高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  在实现群体和谐的基本途径上,孔子主张用等级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礼”的目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也是儒家长期奉行的礼治观。而荀子则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论述“礼”的正当性,他认为社会混乱局面是人性的“恶”造成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论》),人们的相互争斗必然要打破整体和谐。荀子按照当时的社会实际,改造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形成了以儒家礼义仁政为主,法家法治耕战为辅的全新思想体系。主张用制度化的“礼”,约束人的非份之想,保护人的正当需求,以避免人类社会在经久不息的混乱中灭亡。‎ ‎  为此,荀子重新规定了“礼治”内容。首先,他继承了孔子关于“礼”是等级制度的观点,但反对区分贵贱高下,主张依据个人能力,特别是功劳的大小划分等级,“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其次,荀子借鉴了法治观点,主张“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治者待之以刑”(《荀子·王制》)。对服从统治的人给予等级的保护,对不服从的予以法律制裁,并强调礼法并用并不意味着两者地位相当,“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 劝学》)。在荀子看来,法是用来维护礼的工具,礼是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唯有这种兼用法律手段的礼治,才是天下大治有效途径。由于荀子的观点符合社会实际,因而备受秦汉人的推崇,广为流传。因此,当今党领导下的立法、执法、监督,这是党领导的根本要求。‎ ‎  两千多年以来,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历史的沧海浮沉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儒学创建伊始,就非常注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家思想来发展自己,因而在诸子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思想遭到严重破坏。在汉朝儒学第一次走向辉煌。在汉末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和道教兴起,儒家学派受到冲击而使儒学走下坡路。尽管儒学的正统地位仍保持着,但已失去了垄断地位。宋王朝统一天下后,伴随程朱理学应运而生,新儒家出现,儒学发展达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程朱理学受到批判,儒学陷入衰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开始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全球兴起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热,孔子走向世界。同时,“新儒家思潮”从海外传入,刺激并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的再生,其思想引发强烈争议。‎ ‎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上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为我们更好回应时代之问、回答时代课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历次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我认为要树立六个意识:‎ ‎  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明确历史使命,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坚强阵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任务,力求在学懂、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用足、用好、用实上下功夫,把学习、研究和宣传同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同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  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做新时代的新学问 ‎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要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应对、破解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这是一个火热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自觉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勇于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增强中国软实力,树立好中国形象、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  树立强烈的群众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  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我们的学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是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研究素材,从实践中探索发展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做学问,既要有思想的厚度,又要有情感的温度。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讲座、展览,广泛宣传社科知识,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组织重点文章和开设各种栏目,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重视理论研究的氛围;积极撰写理论解读文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通过社科下乡、下企、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到群众中去,送理论到基层,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去宣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和能力。‎ ‎  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为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 ‎  科研工作只有契合了国家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所作为。强烈的大局意识是社科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是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大局出题目,贴近现实做文章,做好重大课题的组织工作,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整合科研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联合攻关,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  树立强烈的实践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  社科研究要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社科下乡”“社科下企”活动,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悉心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研,不能完整准确地找到“第一手”材料。围绕政策与实际的盲点问题,开展“政策型”调研,多方面收集情况,及时给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民意型”调研,把群众呼声、百姓意愿及时掌握,广纳民言,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围绕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对接科研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断路”‎ ‎,提高调研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贴近度”;围绕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经验型”调研,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 ‎  树立强烈的道德意识,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做高尚的、干净的学问 ‎  学者要有职业良心,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有信仰、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既要多下苦功,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这里突出要讲学术的“德”——官员要有“官德”,企业家要有诚信准则,医生要有职业操守,学者也应该有职业良心。怎么理解学者的职业良心?北宋大儒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颂不衰,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就是最经典的概括。在社会大变革年代,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惟有坚持道德,才能以不变而应万变。坚持道德,就是守住本分;坚持道德,就是守住灵魂;坚持道德,就能把握自己。学术机构要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每位学者都应当认真领悟诚信的本质和内涵,正确认识学术诚信对砥砺品格、升华人格的重要意义。每位学者要自觉自省自励,求真求实求深,恪守学术道德,捍卫学术尊严。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在勤业精业中做好社会表率,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赤诚实现自己学术的价值,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