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对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理念的思考和教学探索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对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理念的思考和教学探索 【摘 要】“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一理念的实施呢?思想品德教学又如何回归生活?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来实践这一理念。【关键词】回归生活 思考 探索与实践 在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发现本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贯穿着一种理念——回归生活。如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思想品德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强调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回归生活”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共同追求。 当我研读了新教材,满怀激情地去实践这一理念时,我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固定化的教材内容如何处理? 事实上,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体现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力图体现生活化、实践化和综合化。但我们知道教材这一文本一旦产生,教材内容、教学模式等就相对固定化了。但教学本身却是会变化的,而且会不断生成,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可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所以固定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发生矛盾,还可能制约教学的完成和质量。 二、教材内容尤其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这部分尤其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与教学时间、与考试模式和内容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协调和处理? 思想品德课(或道德教育)在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放在首要位置,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或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它的地位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通常会被安排到不受学生欢迎的时间去进行,有时还会被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挤掉。所以,尽管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分量,着眼于学生成长、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各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适合于学生去操作的,但当它与学校教学时间、现行的考试制度发生冲突时,它还是处于没时间操作的状态,而只能回归于为“应试”而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根本无法“实践”。 三、采取怎样的评价方式呢? 新课程标准要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不但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同时也提倡评价方式主体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样化。但现行的考试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那形成性评价在这里又如何去处理?这种评价是否可以在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使学生不单纯为考试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形成性评价有个实质性的结果而不是走过场? 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我开始了对“回归生活”理念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开放的课堂。 虽然教材是固定的,但我们在备课中认为课堂教学在依据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因实际情况而作些变动,可以是开放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观念,由教材的宣读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是还“学生以未成年人”。因此,回归生活,回归的是学生未成年人的生活而不是把成年人的生活还给学生,学生对这节课怎么想,有什么收获才是最重要的,并将此作为教育的契机和最终目标。 其次,关注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事件和材料。例如,在粤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有关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热播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如在讲述磨砺意志、战胜挫折、社会责任等内容时,我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不怕困难、坚强意志、对社会的责任感等优良品质来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再如,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央视的《法制在线》播出的一系列有关毒品、禁毒的内容,与教材的《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中毒品的危害有联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讲解这一内容;央视的《共同关注》节目在暑假播出的“圆梦行动”系列内容也能帮助学生真实感受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及中学生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意义……,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体会这些社会事件,教育的结果比老师单纯说教好比多。 另外,善于发现并把握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把教材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有机结合,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偶发事件,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例,也可以赋予生活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时候,虽然课本没有详细讲述网络游戏、手机短信等对中学生的危害,但在现实中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轻的会沉迷而不能自拔,严重的有可能导致暴力犯罪,所以这一知识点我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来讲述,同样是让学生来亲身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的设计和讲授要有的放矢。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具体要学生掌握什么要明确。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更要一矢中的,讲求质量。我具体实践的方式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有的可以让学生重点“活动”,有的可以课后有选择性、分小组“活动”,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活动”,这就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同时,可以把学生的活动成果以量化的分数记下来,计入平时分。 三、在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这是我们在构建开放性课堂中必须要注意的,也是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不迷失方向的保障。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说了算,以致于课堂过于开放,甚至处于混乱状态,使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失。只是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刻板地下命令,让学生服从,也不应当用成人的观点去代替、规范学生的价值观,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因此,“回归生活”的教学切实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充足的准备和充分的了解。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理念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调课堂内外的结合。它的实践和成功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充实。 【参考文献】《浅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回归生活”的理念》 (方拥香 邝丽湛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