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
美术论文之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 白海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进行研究,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美术鉴赏的有关信息;认识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注意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施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脸、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高于一般欣赏水平。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两重意思,而欣赏则不包含“鉴别”。《辞海》中对“欣赏”和“鉴赏”的解释分别是:“欣赏”:领略、玩赏的意思;“鉴赏” 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鉴赏过程既包含对形象、色彩、创作风格等艺术因素的审美体验,还包括对中外历史、社会生活、性格心理这些人文知识的了解。 1997年教育部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两个部分。2003年4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将高中美术分为五个内容系列,九个模块。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的基础作用,建议在3 个基本学分中采取“1、2 ”的选课策略,即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内容获得另外2个学分。由此可以看出美术鉴赏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满足高中生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鉴赏的内容分为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鉴赏基础中有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鉴赏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学生应达成的成就标准作了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这些标准,是目前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对美术鉴赏活动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掌握美术鉴赏知识的前提。学生能否积极参与鉴赏活动,取决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上,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正不断为学生学习美术鉴赏提供良好的大环境:配备优秀的美术鉴赏教师,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保证鉴赏课的正常顺利开展。其次,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有些美术鉴赏课上,上课前教师费劲心机地查找翔实的资料(包括查找图片、搜寻与所要鉴赏的艺术品相关的资料等),为学生准备丰盛的艺术“美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解,以致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而学生却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冷眼观望,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多,当然课后的所谓“拓展”、“延伸”更容易成为空话。所以多数高中美术教师宁愿给美术高考专业考前班上技法课,也不愿承担“美术鉴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课。真正上好美术鉴赏课是不容易,不过教师若讲究方式方法,应该能更精彩地上好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具体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对教学内容的深人内化,能为学生补充足够的鉴赏基础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语言力求明确,逻辑性强,教学方法富有个性,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主观上讲,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可以决定学习效果的。笔者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发现,高中生对美术课的参与热情不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回答问题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也不愿表达自己的感想。想改变这种尴尬的教学现状,教师就要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活动。 如在讲授建筑艺术时,改变以往教师系统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模式,将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建筑作品发表看法。学生在仔细观看、分析后,纷纷表述了自己所喜欢的建筑的风格特点,喜爱的理由。有的钟爱中国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有的喜欢雄伟壮丽的金字塔,还有的对耸然欲飞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充满憧憬…… 通过各自的表述,学生从对一座建筑的偏爱发展到对多幅作品的了解,感受了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特色,共享了知识,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就相当于一条线,将学生的信息串了起来。当然,这仅仅是教学形式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提前布置课题,让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悬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思想的碰撞达到合作的目的等。只要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变“师教生”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的主动探究,我们的美术鉴赏课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二)指导学生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美术鉴赏的方法很多,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方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知识和美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其次,在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更鲜明的视觉形象,进而进行更理性的分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比较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当我们孤立地看一幅作品时,往往很难说清它的独特之处,但如果将两件或几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就会相对明显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了。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横向的,如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甚至不同类别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的,如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代的作品进行的比较。 在讲授20世纪的外国绘画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选取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形成对比,分别从色彩、造型和真实性上作比较,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以及形象的符号性特点逐一展现,使学生不但能够形成感官上的愉悦享受,还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另外,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十分适合美术鉴赏的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中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皴法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在鉴赏者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鉴赏的有关信息 美术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的对象。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绘画作品,还网罗了中外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课堂鉴赏往往以图片为主,图片的收集形式较广,各类图书、杂志、挂历等可以直接展示于课堂,网络中查找的图片、摄影、摄像等有关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其灵活性和实用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如在很多教学案例中,教师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的美术作品并置在一起,学生能更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该作品的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搜集、展示资料使课堂信息更加多样,资源更加丰富。如在讲授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时,播放音乐作品的录像和文学作品的录音,为学生形象地展示音乐、文学以及美术形象的差别,在讲授中国民间美术时,搜集少数民族刺绣等多个视频资料,将偏远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及作品的制作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变遥不可及为方便直观。当然,对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的工艺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寻找和发动学生搜集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实物,如在讲授中国陶瓷艺术时,陶器、瓷器实物的展示、传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中,展示年画、剪纸以及中国结等实物都能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最近距离的视觉、触觉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认识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美术鉴赏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中,国内有上至五、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彩陶;有历朝历代众多的绘画、雕塑、工艺品和建筑艺术;还有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鼓舞人民奋发向上、满足人民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国外有古希腊、古罗马气势磅礴的雕塑;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三杰”的传世佳作,有18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及异彩纷呈的20 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仔细欣赏、深入探讨。其中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下来的,代表了一定时代的精粹,了解它可以以点带面地了解艺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艺术趋向;对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和流派的了解,也能使学生更深人地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解析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点,给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印象,更快更好地把握美术的发展历史和流向,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整体认识。 (五)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注意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种美术样式都与它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绘画语言。例如中国画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异为画家师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写生空间。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气势压人,所以北方山水画作品多峥嵘壮阔,沉雄厚重,山石突兀—— 如北宋范宽的作品就多取雄奇险峻磅礴之势;南部山水温润秀美,树木苍郁,水气氤氲,山水画作品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缥缈深邃,含蓄蕴藉——如米氏父子的作品就表现了我国南方山水湿润缥缈的特色。 同样,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背景又成就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家自己的身世、个性特征以及艺术观,也使他们的艺术作品散发着独特的个性魅力。如我国清代朱耷的作品,乍看时很难理解其中的萧条和怪异,只有在了解了作者作为明代后裔,为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而出家为僧的身世,才能真正领悟画面所表达的难言之痛和愤懑抑郁之情。再如在鉴赏十九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路易·达维特的作品《马拉之死》时,凭借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很难将作品与“美”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我们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明确了马拉的身份,了解了马拉的死因以及画家创作作品的初衷以后,我们才会体会到画面所表现的顽强的革命精神以及画家对遇刺战友的崇敬之情,感受到画家所树立的纪念碑式的革命英雄形象的魅力。 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都是与当时的文化情境紧密相连,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吸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营养,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掘其人文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 (六)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存在着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及崇拜日韩文化的倾向。高中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担负着德育的教育功能。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我国人类文明以来的艺术精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艺术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讲授中国陶瓷艺术时,介绍清代雍正年间的“粉彩八桃蝙蝠纹瓶”的回归以及介绍台湾水里蛇窑烧制的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千禧双口瓶”和江苏宜兴龙窑“千年之烧”的两岸情牵一线的巧合,都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其中。而在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时,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的抽象艺术并置起来,开拓了学生的眼光,实现了对民族美术传统更深入的领会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见,只要教师改变刻板的说教,将自己对民族艺术认识中的自豪与自信体现于生动的鉴赏教学过程中,就能全面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在增强民族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多元的世界文化。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增强,美术鉴赏这一课程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尤其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形态。学生通过学习,不但了解了古希腊作品的高贵、单纯,静穆、伟大,古罗马艺术的雄壮伟岸,征服世界的霸气;也能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家所表现的张扬的个性,注重主观感受的形象表现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自然就达到了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和体会的,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美术鉴赏这一学科的优势,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