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潜移默化浸诗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语文论文之潜移默化浸诗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踏莎行 寄姊妹》 北宋·苏氏 孤馆深沈,晓寒天气。解鞍独自阑干倚。暗香浮动月黄昏,落梅风送沾衣袂。 待写红笺,凭谁与寄。先教觅取嬉游地。到家正是早春时,小桃花下拚沉醉。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苏氏,苏颂(1020年-1101年)之妹。其先同安人,徙居润之丹阳。长于文翰,世称延安夫人。 从生卒年月看来,延安夫人想必已知此句是前人的了,化用得巧妙。古人亦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无褒无贬。现代人引用佳句不也是暗同此意吗?古人留下言简意赅的名言警句吾辈能如数家珍地能有则用吗?惭愧啊……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绚丽诗篇,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古诗文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记忆,而且耐人寻味,使人浮想联翩,它是发展儿童智力的极好教材。古人曾说过,好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启蒙老师,我深感自己承载着“道”。这“道”是上古传来的佳音,是文明古国的文化,是诗歌韵律的气息。 语文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不但文以载道,且在教学中“披文以入境”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应该怎样欣赏它?我认为在诵读课上要引导学生读准诗韵、读好诗意、读遍诗境、读出诗情。 一、 读准诗韵 诗韵与格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判断古诗的停顿:五言古诗为“二三”,七言古诗为“二二三”。在正确句读的基础上,根据平仄来有滋有味地读出韵味。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就是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且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并较短的。这样,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平仄谐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这一遍进入古人角色的体验读,学生深藏在心底的中华魂定会被惊醒。然而知其然,仍得知其所以然,所以随着年纪的升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找寻“诗中谜”——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rào)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是步入韵律美这厅堂的前廊,可引导小学生略读一二,收获定也颇丰。 二、 读好诗意 《诗家直说》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意为,凡是诗,有的可以细解,有的不可以细解,有的不应细解,好像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要拘泥于实际。 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策略仍应以读为本,以读带解。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耳熟能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时,模仿一些古人吟诗诵句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学生便会越读越带劲儿。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 读遍诗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什么是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陶渊明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然而得意难得言。境由心生,语言所描述的总是有限,而无限的是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力。想象是上天赐予每位孩童的免费礼品,想象是孩童的天性,想象的好处无穷无尽!读诗时让孩子们做到眼中有物,脑中有景并不难,教师要注意提炼自身优美的口语,为他们打开云雾缭绕之中矗立着的想象之门、意境之门。 四、 读出诗情 诗情,即谓古诗所包含的情、诗人所宣泄的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古诗应为适合他们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只有保证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才能使其有感而发、有情可露。 古诗词由于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给小学生读懂带来很大的障碍。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直观的手段有:形象的板书、挂图、实物、录音、录像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等。 古诗不是无情物,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创设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构造诗境,凸显诗情,渲染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体悟情意。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我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 (也让学生轮流选取一些古诗抄录),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一些古诗海报,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倍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后来我发觉,这种方式不利于学习欠主动的部分学生,于是在黑板报中截取一角作为“每周古诗”的发布阵地。在每周开班会的时间里开展简短的古诗会,在下周的语文课前准备中,请领读者来引背。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看诗如过眼烟云的行为,而且扎扎实实让儿童学有所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词背诵推荐篇目》。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学龄儿童在6~12岁的时候,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他们中的有些人真的能达到出口成诵。在这个黄金时期,受教育的青少年儿童要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中国较浅易古典文学的诵记与研读。这时熟读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实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绝大部分儿童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也是他们将来一生受用不尽的“打根基”的训练。一般而言,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记忆力好,小时候一旦学会,终生都不会忘记。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最快,到13岁时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发展。另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自然渗透在古诗文中。 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古诗文的诵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的“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 ,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为了培养学生读诗背诗的积累习惯,我把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的文章做了独特的裁减,力求使每位同学有时间阅读,有时间背诗。每周把阅读记录本收拢检查一次,这项常规作业虽开头甚难,但若持之以恒,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爱读古诗文的习惯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暗香浮动,月已黄昏,潜移默化,拨云见日。破晓吧!我们一块儿迎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