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准确领会课标精神 有效进行科学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准确领会课标精神 有效进行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论文之准确领会课标精神 有效进行科学教学 ‎ ‎  建始县实验小学  袁典清 ‎  一、新课程标准中主要学习的内容 ‎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  3、科学概念             4、探究要素 ‎  5、教学建议 ‎  (一)课程性质:‎ ‎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 ‎  是与小学阶段其它课程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 ‎  (二)基本理念:‎ ‎  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  2、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  4、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  5、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6、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测体系。‎ ‎  (三)主要科学概念:‎ ‎  内容标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领域中选取21个主要概念,从设计与技术领域选取了3个主要概念。‎ ‎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和理解的主要科学概念一共是24个,分解的科学概念有140个。‎ ‎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  2、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 ‎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重要物质。‎ ‎  4、自然界的物质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  8、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  9、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  11、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  12、植物能适应环境,制造和获取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  13、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  14、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  15、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  16、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  17、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  18、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  19、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  20、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  21、人类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  22、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  23、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  24、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  (四)探究要素:‎ ‎  1、提出和聚焦问题。      2、设计研究方案。‎ ‎  3、收集和获取证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5、表达与交流。‎ ‎  (五)教学建议:‎ ‎  1、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  2、设置教学情景,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 ‎  3、重视证据的收集。‎ ‎  4、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  5、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测,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  6、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科学教育。‎ ‎  7、关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  二、有效进行科学教学 ‎  (一)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和聚焦问题 ‎  科学教学大都是以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开始。 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  1、认真理解和领会教材意图,精心设置与探究活动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探究有关的问题。‎ ‎  2、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目标性,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生活背景不同,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深浅不一的。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有价值、与探究活动紧密联系的问题挑选出来进行研究,把其他的问题放入问题银行。‎ ‎  (二)如何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 ‎  想—即思考         做—即求证 ‎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想好了再做,边做边想,做完了再想,才能把“做”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孩子们逐渐学会理性的思考,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  对探究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  猜想和假设(假说)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想象力的产物,是通向科学发现的桥梁。‎ ‎  猜想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相结合,加上丰富的想象,形成的对问题的可能性预见和回答 ‎  2、活动前要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  为了证探究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每个小组必须明确探究目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口头,书面),做到先“想”后“做”。‎ ‎  切记:学生在没有明确实验要求前就动手操作,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交流方案,交流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发矛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还可以为其它的小组提供示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并完善计划,可以扫清后续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三)如何引导学生收集事实与证据 ‎  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证据的基本途径。‎ ‎  其他的方法: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 ‎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  组建结构合理的实验小组。(好、中、差搭配)‎ ‎  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有承担不同角色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  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  保证探究活动的时间:‎ ‎  学生在观察实验活动中,搜集事实与证据,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安排,把握好每项活动的节奏和时间。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又不能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 ‎  3、对探究活动教学有效指导:‎ ‎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搜集事实与证据,并等于完全放手,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  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物体 ‎  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  使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仪器 ‎  (2)当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 ‎  对探究活动提出要求 ‎  参与小组的探究活动 ‎  调控探究活动的进程 ‎  (四)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提炼和筛选,修正自己原来不准确(错误)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  帮助学生收集整理科学记录 :‎ ‎  对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  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 ‎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图片、绘画、图标、报告、日记等。‎ ‎  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  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意见。‎ ‎  让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 ‎  结论要实事求是,不能以点带面,不能包办代替。‎ ‎  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筛选和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