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感悟
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感悟 篇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回顾多年来的历史教学经历,领会新课改历史教学下的理念要求,如何搞好历史教学,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也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并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 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科素养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产生”中,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许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天地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四,运用文本和视频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五,设置学习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学生在意义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之后,通过追加问题的办法提出“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书本教材中没有作过多的说明,比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料进行帮助理解。针对该问题,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不仅能够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在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篇二:一次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尝试后的感悟 龙源期刊网 .cn 一次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尝试后的感悟 作者:贺廷青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笔者尝试了一节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师生的角色扮演进行了再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此外,笔者还对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新的感悟:好课应该是“实惠课”“科学课”“特色课”。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合作 探究 教材第六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共两课(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属于社会与经济史的内容,如何出色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让我颇费心思。因为如果按照前几单元的教法来完成这一单元,只能使课堂变得枯燥与乏味。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呢?报的内容就是这一单元的内容。 “每小组四人,以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主题,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当我宣布这一决定时,许多学生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个个情绪高涨。 为了使学生能按照我的设想(完成教学任务)搞好这次活动,我特意提了几点要求:①四人既要有分工,又要讲合作,组长就是主编,组员就是编委,从课文中选材时要讲合作,排版、插图、写文字时要分工;②办好后,张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评价;③手抄报的评价得分就是该组全部组员的得分。 两天后,当我再次走进教室上课时,惊异地发现黑板上整齐地粘贴着各组的手抄报。接下来,我让他们自己来讲评。具体的评价过程为:①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到讲台上讲出本小组手抄报的主要内容;②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各组办手抄报的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请组员回答(可准备30秒);③ 大家给手抄报整体的设计及组员们的表现评分。 每个小组长登上讲台都像小教师一样讲得条理清楚、不慌不乱。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得也很不错,整体评分也非常公正。至此,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各组都涉及到了,且很多小组还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了新内容,教学效果出乎意料。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隐居幕后,让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无论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的提高,都比教师的和盘托出、硬性操练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的任务在于如何把它开发出来。让我们相信学生,为挖掘学生的潜能铺桥搭路。篇三: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公安县第二中学文富国 【内容摘要】历史科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而能减轻学生负担呢?本文认为应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化、生活化、情趣化、情感升华化。 【关键词】 整合化 生活化 情趣化 情感升华化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相关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也积极响应该政策。但同时问题也凸现出来了,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而教育教学质量是的第一生命线,能不能在教学质量与学生减负之间寻找一个更佳的支撑点呢?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直接与有效的途径;而要减负,也必须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全面实施课堂减负。下面就以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及同行们的听课中获取的一些感悟来谈谈如何细化历史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化,提升教学质量 所谓整合,是指“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之意,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各知识点块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时,按教材的顺序是先讲授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然后讲授希腊城邦,最后讲授古希腊公民。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感觉如按照教材顺序依次讲解,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紧凑感。于是笔者就对教材作了重新整合。围绕 “古希腊为什么会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文明的发祥地”该主题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先讲古希腊之所以会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文明的发祥地是和古希腊公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民主的主体是公民,古希腊之所以能实行民主,公民的素质是重要保障。在讲解了古希腊公民的素质之后,设问:古希腊的公民何以具备崇高的素质呢?引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夜的一段话进行过渡,“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之后就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得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然后再问:那么古希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什么赋予它的存在呢?学生便很容易地回答出是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赋予的。最后就自然地引出第三部分的内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这样的调整整合,学生便很清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不仅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而且也进一步培养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 二、实现历史课堂的生活化,提升教学质量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历史总是过去性的,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如果依旧采取灌输式的传统教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样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感兴趣的便是身边的琐事、新闻和其他生活素材。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情景素材,创设尽可能多的历史情景,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那样学生的热情便会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便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那么该如何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充满活力的课堂,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如必修一专题四《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节,里面有一部分是讲“文革”历史,书本上关于“文革”的史实比较少。为更好地让学生对文革有更直观地了解,在上课前,我便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去采访身边的老人,并把采访的内容录音下来最后写成采访录。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采访来的成果展示出来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成果得到认可,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乐中求学。再如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里的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时,便把“台州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到“新河之战”非常激动兴奋,学习热情自然而然提升。把现实生活中素材搬进教学,使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活”,也使自己教得“靓”。 (二)实现教师教学的生活化 1、教师语言实现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味浓重、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尽量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如在听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绥靖”政策内容时,按书上的解释学生一知半解,怎样能更通俗一点理解呢?那位老师告诉学生,“绥靖”为“安抚”的意思,就像一个孩子为了不让狗骚动,用手顺着它的毛进行抚摸,让它感到舒服。“绥靖”又有安定的意思,两者结合,就是用安抚的手段使其安静下来。这样生活化的课堂语言,学生很快从“绥靖”一词的含义中认识到英法等国讨好法西斯的本质。 2、教师课堂组织的生活化 课堂上,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因此,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也就意味着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全身心的真正“动”起来,在“动”中体验,在“动”中感悟,在“动”中求知,在“动”中生成。如在讲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文时,笔者便依据学生的爱好,将与本节课有关联的、饱含深情而大家又熟悉的歌曲《白桦林》作为导入。一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用歌曲导入,深受学生欢迎,能一下子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而且也使他们深深地感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历史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并不断积累史料的好习惯,使历史学习渐至佳境。 为了始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整个教学中便以《白桦林》的两个主人公在战争时期所写的信件的内容来贯穿始终(信件的内容是传递见证他们之间的坚贞不屈崇高的爱情)。让学生通过对主人公互往信件的内容解读来理解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整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极其强烈,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个个积极参与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气氛非常活跃。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熟悉的情景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实现学生学习的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精神世界。由于各人思考角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历史的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并无权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不能唯“标准”是从,不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应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地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 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感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