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

什么是抗疫精神?危机是精神孕育的契机,基因传承是精 神生成的渊源,抗疫实践是精神生成的土壤。下面小编整理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欢迎阅读。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 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遏 制疫情蔓延局面,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 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广大党 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是我们打 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支撑,是我们 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劲动力。 精神力量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支撑。人无精神则不立,国 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 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物质上的实力,让 我们在困难面前更有底气;精神上的顽强,让我们在挑战面前 绝不低头。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中国动员汇聚的 物质力量有力地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释放出的 精神力量同样让世人震撼。“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放在第一位”,彰显了生命崇高、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紧 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践行了相信群 众、依靠群众的唯物史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 高飘扬”,回响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强音;白衣执甲、 壮丽逆行,诠释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体现了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集体主义精神;迎难 而上、尽锐出战,承载了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 精神;“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弘扬着守望相助、和衷共 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由于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和 内在引领,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救援故事,见 证了一次次拼尽全力的战斗时刻,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团结一心,筑成了牢不可破的抗疫长城。 精神力量源自文化基因的坚守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 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 族自古就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伤 人乎?不问马”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奋 斗精神,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互助精神,有“舍 生而取义”的牺牲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精神,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更 大程度的发扬和淬炼,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凝 聚起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 宝贵品质,一脉相承地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 基因,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上写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篇 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 精神力量在抗疫斗争中得到升华。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 征程,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斗争。近年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醒我们,“越是接近民 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这 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 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 这场严峻斗争中,党中央坚强领导,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 务工作者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敢打硬仗,广大人民 群众响应号召,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 者等坚守一线,无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于斗争的精神真谛, 共同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经历这样的 考验和洗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斗争意识得到进一步 增强,斗争本领得到进一步锤炼,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 精神力量实现了又一次伟大升华。 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实现新的伟大胜利。当前,疫情防控 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 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给我国疫情防 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加强“不获全 胜不轻言成功”的决心和毅力,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 防控工作,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无论是巩固和拓展国内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还是 与各国联防联控携手抗击疫情,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激励和 支撑。这就需要我们从抗疫斗争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增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 加坚定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慎终如始、 一鼓作气夺取战疫的最终胜利,如期实现全年的经济社会发 展目标,取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胜利。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 2 2020,注定负重前行。 当来自中南海的中国抗疫最强音在新春第一天向世界庄 严发布的时候,当一场关乎全民生命健康的抗击新冠肺炎战 役在中华大地全面打响的时候,当一队队白衣将士义无反顾 地向武汉疫情中心结集的时候,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个刻骨铭 心的春天,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里的 又一全新亮点,必将成为我们历经苦难磨炼的祖国和人民的 又一精神财富和前行动力!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相辅相成。从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到星火燎燃、敢闯新路的 井冈精神,从不惧艰难、敢于战斗的长征精神,到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汶川精神, 到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一路走来,中华民族在 前进的征程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踏平了一个又一个 险阻。 今天,正当中华民族一步一步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 新冠肺炎疫魔突如其来,肆虐神州大地。在党中央的科学决 策下,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处处是抗疫战场,14 亿人民, 人人是抗疫战士。无论是奔赴武汉前线,还是防控当地基层, 无论是激战病房,还居守家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这场战 疫的主角,它彰显的,是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可贵品格, 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宝贵斗志,是精准施策、依法防控 的科学态度,是步调一致、守望相助的时代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从各省对湖北地市的对口支援, 到世界各国的无私相助,在共同的敌人——疫情面前,世界 人民同仇敌忾,从中国发端的抗疫精神,已经超越国界,超 越民族,上升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多难兴邦,玉汝于成。面对苦难不悲观、面对灾难不恐 慌,面对困难不惊慌,我们的事业就能战无不胜,中国的道 路就会越走越宽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 要奋斗不息,信心永在,希望就一定会春暖花开,民族复兴 的伟业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 3 “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 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抗疫精神”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抗疫精神”始终不会过时,其 价值意蕴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呈现出来。 “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 “抗疫精神”是在当下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新 样态。中国精神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精神形态,它是一条由 无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集而成的精神长 河,各种具体精神样态皆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支流。一方面, 各种具体精神样态都源于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各有侧重地 留存和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核要素和精神基质;另一方面,各 种具体精神样态又是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 形成的不同乐章,总是跃动着别具一格的音符,增加了中国 精神这一主旋律的灵动性。 而今,“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样态,彰显了中 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它不仅以自身的深刻内涵而 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而且将进一步融汇于中华民族的 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因。 “抗疫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 精神家园的失落,会给人带来流浪感和空虚感,使其在 精神上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多元价值 观之间的博弈和斗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灵荒漠化”和“精 神空虚化”。在此情势下,我们需要立足完整的人的精神结构, 弘扬既有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又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时 代气质的精神文化。 无疑,“抗疫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其所 具有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 园所需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其所具有的同舟共 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美好 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所具有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提倡的精神气质和积极 状态;其所具有的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正是中国 人精神家园所一致推崇的天下一家的友善理念和崇高的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 由此可见,“抗疫精神”不仅是五种精神表现形态的有机 统一,而且其内容要素还囊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完整构 成,涉及价值追求、伦理规范、情感世界、精神气质、精神 状态等多重维度,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 资源。 “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 这次抗疫斗争是对“四个自信”的大检验,由此展现出 的“抗疫精神”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 首先,“抗疫精神”确证了道路自信。无论是疫情防控、 病患救治,还是科研攻关和物资生产,都离不开中国道路之 下积累的物质基础和科技资源。 其次,“抗疫精神”激发了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正是人民性的 最好诠释,凸显了理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 再次,“抗疫精神”激发了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在抗疫斗 争中得到了极大体现,特别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印证。 最后,“抗疫精神”激发了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救治 等作为这次疫情防控的特色和亮点,极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 巨大魅力。这些现实确证共同诠释了“抗疫精神”的深刻性, 在生动实践中催生出不朽的精神力量。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 4 “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五大方面 关于“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期 间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系列讲话中,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论 述。 例如,在疫情防控处于胶着对垒状态时,2020 年 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2020 年 3 月 10 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在 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 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 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 不拔、高风亮节。”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把“抗疫精神”的丰 富内涵进行凝练。 一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就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国担 当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疫情面前,每一个心 存国家大义的个体都怀揣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 斗争贡献涓滴之力。正是因为有无数人的勇于担当和甘于奉 献,才铺展开来一幅生动壮阔的抗疫画卷。 二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倾力扶 持和众人拾柴、团结一心的凝心聚力。疫情面前,亿万人民 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被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再度激发。 从省际之间对湖北的对口帮扶,到民间自发开展的对湖北的 个人援助;从一批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到加急生产的消杀产品 捐赠给指定收治医院;从农业大省山东各地“搬家式”的新鲜 蔬菜支援走红网络,到捡废品老人捐款、网友“云买单”等 一系列暖心举动......全国人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汇聚成强大的抗疫合力。 三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拼搏意 志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必胜信心。新冠肺炎蔓延之迅速, 后果之惨烈,挑战之致命,不啻为一次全球重大挑战。从重 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 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大量 基础实验到新冠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从“火神山”“雷 神山”的神速建成,再到一座座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每 一场都是硬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后退,只有冲锋;没 有妥协,只有战斗。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摹画出一幅新 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从中我们看到伟大的中国人民 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不屈身姿,听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经 历磨难时迈出的坚定步伐。 四是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就是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的战略举 措和尊重生命、科学防控的严谨态度。疫情面前,尊重科学 规律、加快科研攻关,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 高扬科学精神,坚持用事实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冠病毒, 传统的消杀方式难以见效,因而必须从揭示病毒生成和发展 的规律入手,进行科学认知和解读。这不仅是进行疫苗研发 等科学攻关、形成科学诊疗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防控、 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疫情面前,硬本领才是硬道理,本领 过硬的专业人才和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是抗疫的关键,对疫 情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无一不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人 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又让抗疫工作如虎添翼,为疫情 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是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 命运与共、共克时艰就是相互协作、共渡难关的天下情 怀和文明精神。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 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则是大变局时代的一大突出表征。在人类 面临病毒这一共同敌人的时候,是命运与共还是以邻为壑?是 共克时艰还是制造另类“政治病毒”?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 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力为各方提供援助, 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 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熠熠生辉。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 1 讲观后感 5 “抗疫精神”何以生成? 契机:“抗疫精神”在疫情危机中孕育而成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 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 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 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规律性问题,即 危机往往是精神孕育的契机。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危机”有 两层含义:一是危机,二是契机。如果对危机给予正确回应, 危机就会化为契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 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 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同时也 是孕育伟大精神的契机。正是这次突发危机,汇集起了精神 的万里长城,构筑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精神景观。 渊源:“抗疫精神”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而成。 “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 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个范畴。几千年来,忠诚、 爱国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深厚思想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 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进而构成了悠久而丰 厚的中华美德,凝聚为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在 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的英雄用他们 “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 主旋律。 同时,“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 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 一系列精神(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等)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 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两者交相辉映,形塑了“抗 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 土壤:“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和淬炼而成 一切精神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 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斗争之一。所谓新的历史特点,是指此次人与病毒的战争是 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孕育于这场战争的“抗疫精神”也因此 而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