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促进学生数学习学方式的多样化
数学论文之如何促进学生数学习学方式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改变以前学生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在此,笔者将自己十多年来数学教学中点滴体会做如下浅述,就教于方家。一、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运用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剪刀和研纸,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各组代表到讲台边演示边讲推导过程。A组: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2。B组:我们用一张梯形的硬纸片,沿着对解剪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从剪开对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都是梯形高,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和,即:梯开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C组:我们在梯形上底上任意取一点分割,把梯形分为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行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三个三角形的底之和正好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因此,梯形的面积=底①×高÷2+底②×高÷2+底③×高÷2=(上底+下底)×高÷2D组“我们把梯形上下对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过一腰的中点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再拼成一个三解形,拼成的三解形面积和原来梯形的面积相等,而三解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解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经历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抽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认知过程,即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参与意识。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应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有意识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 时,我在黑板上混合贴了红色和黄色的三角形6个(2个大,4个小)和5个圆形(3个大,2个小)。让学生思考“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然后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体验分类过程,感受分类方法,再以组为单位上讲台演示,并向全班介结。A组:我们组分为两排,一排是圆形,另一排是三角形。B组:我们这样分:大的圆形的大的三角三做一排,小的圆形和小的大角形做一排。C组:我们是这样分的:红颜色的做一排,黄颜色 的做一排。这样,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找到分类的标准,明确分类时可以按形状来分,也可以按大小来分,还可以按颜色来分,逐步形成分类的思想。三、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数学时,我们要设计合作和交流的内容,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 时,我一改以前的讲授法,相邻座位的4人分一组,让他们自己去思想,合作交流。师:老师听说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教师有一个谜语,谁想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学生猜谜,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走进了课堂。师: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索钟表的奥妙,在学生都明确学习内容、目标以及自己承担的责任后,出示“导读提纲”,然后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探讨交流。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发现的数学知识?生1:我们发现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走5大格是5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1走8大格就是40分,分针走一圈是60分。师:那么谁愿意说说怎样认读整时刻?生3:当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4: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所以1小时=60分。师: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当分针指着9时,我们怎样很快地知道这时钟面是多少分?生1:5个5的数,数到45。生2:太慢了!我们利用乘法口诀:5×6=45。生3:我们看分已经过了表盘的一半,因此用30分去加15分得45分。生4:分针快要接近整时,就用60分减去15分得45分。这一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了解钟面的奥妙,在和谐的、宽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发现、去交流,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的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