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巧用情境教学法实现思品目标的三重建构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巧用情境教学法实现思品目标的三重建构 【摘要】 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一直是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较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笔者尝试把情境教学法引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合理运用多种课程资源和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巧用情境教学法,以深化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为,直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高思品课的实效。 【关键词】 创设 教学情境 提高 课堂实效 Thinks skillfully with the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realization the goal tertiary construction Li Qiaoyin 【Abstract】 Enhances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actual effect always is a teacher and educates the key point which the expert studies.The author think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only then achieves the new curriculum three dimensional goal well,can enhance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actual effect.The author attempts the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the classroom,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many kind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each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establishment teaching situation,take the moral education as a subject,skillfully with the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deepens the moral cognition,sharpens the moral judgment ability,the sublimation morals emotion,the guidance morals behavior,until forms the good moral habit,thus enhances thinks the class actual effect. 【Keywords】 Establishment Teaching situation Enhancement Classroom actual effect 新课程改革已三年有余,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编写上确实增加了许多趣味性,情境性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情感。不可否认,在新课改的感召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深蒂固和教师教学工作的繁忙等原因,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摆脱传统教学目标的“桎梏”: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传授轻行动,重课内引导轻课外实践的状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中难以达成《思想品德》的三维目标。因此导致学生对思品课低兴趣,少能力,缺情感,无行为,弱化了思品课的课堂实效和育人功能。 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道德教育” 的三维目标应解读为:深化道德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和升华美好的道德情感、引导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即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这才是高效率的教学。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中学生爱模仿、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及擅长形象思维的思维特征,采用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办法,将更有利于多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在学习相关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在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方法和策略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化道德认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指出“应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实现学生道德认知的有效学习,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因为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且有一定局限性的。而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且动态进行的。因此,在实施“思品”课程时,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甚至是生活中的两难选择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作为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寓思品知识于教学情境中,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热情,通过师生的互动及学生对情境的分析、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品观念,真正把理论知识烙印于学生头脑中,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如在《公民劳动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教学时,笔者针对学生中的疑点:“劳动是公民的权利还是义务” 这一认识,就创设了一个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师: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为了考取好一点的大学,夜以继日地努力。但同学们想过没有,考上大学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说:目的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 师进一步追问:那同学们想想,取得一份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结合今日所学,思考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获得一份劳动权。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创设情境:你们父母是不是坚决反对子女与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做朋友,你知道这里面包含了什么道理?(这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情境却一时难倒了学生,当时学生们面面相觑,而后马上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后,共同得出:家长的反对从反面说明了“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思品观念,并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劳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而且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点。 当笔者课后向同学了解本课的最大收获时,一位同学说:“我终于理解劳动也是一种权利,人人都在为争取劳动权而努力读书,以前我觉得不劳动才是最威风的,现在才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才是可耻的”。从中看出该情境的设置加深学生对思品观点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深化道德认知。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人的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讲,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启动的“点火剂”,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催化剂”。适时、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或 “抽茧剥笋”式的递进式提问;或两个相似问题的区别比较;或两个相悖问题的对比诘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对比、分辨、澄清,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判断真伪,辨别美丑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在学习《尊重与平等》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结合班中学生的情况,顺势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这样一道递进式的辨析题,情境的背景是这样的:某校某班中有小赵和小李两位同学(为了不刺伤学生,所以用某校某班,并且名字也是化名),小赵同学的父亲是位保洁员,因而这位同学比较自卑,似乎觉得低人一等;而小张同学的家长是做生意的老板,原先因走私外烟而发家,这位同学因为有钱在班里耀武扬威,很是神气。 师问:以上两位同学的行为表现正确吗?为什么? 生辨别后,答:不正确,这是同学之间的不平等。 师问:导致不平等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生不难回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亲的职业和地位。 师继续问:我们如何平等地对待职业?题中反映的两个父亲,谁光荣,谁可耻? 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思维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化了道德认知,而且学会了道德判断:“只要是劳动所得,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获得多少收入,都是光荣的,他们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相反,如果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哪怕钱再多,都是可耻的”。 至此,教师并未止步,而是刨根问底,继续追问:“那么,在同学的身边,有没有通过不法手段发家致富的例子存在?”生仔细回顾后回答:“农村有很多姑娘到大城市从事不正当职业,赚了大钱,回家造别墅;许多当官的因贪污受贿发家致富等。”最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以上两种行为虽然都能赚到大钱,却是十分可耻的。通过创设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学生初步掌握了层层分析现实问题方法,若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他们的明是非、辨真假、识美丑的能力得以提高。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升华道德情感 “教师因情设境,融情于境,借境传情;学生则是触境生情,由境通情,入境识情。”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情感与情境的相互渗透性,意指外面情境能通过人的感官进入内心世界,与内心的一些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目标的首位。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注重课堂的情感教学。笔者认为如果《思品》课堂能巧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现实的场景、艺术化处理的画面,再配上动情的演说,形成独特的情感氛围,很容易感染观众,使学生的情感与媒体产生共鸣,甚至达到洗涤和震憾心灵的效果。从而在无形中加深了体验,激发了热情,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笔者在执教《保护环境》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号召学生行动起来,好好爱惜野生动物,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学生非常喜欢的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之中。接着教师说了几句简短的过渡语,之后又播放了一段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稀动物相继死亡的录像: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母豹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时,同学们已经泣不成声,尔后,通过“我为动物来呼吁”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模拟各种珍稀动物向人类提出种种忠告与求救的呼唤。这种句句带泪的呼唤,引起了师生的心理共鸣与心灵震憾,于是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珍稀动物的强烈欲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得到的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双重建构。当学生发出一声声带泪的呼唤时,情感目标的实现已水到渠成。 4.利用角色模拟创设情境,引导道德行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学生在充分理解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行为方向,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角色模拟,真实地再现了现实情境,通过学生对该情境的表演,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并能把内化的道德意志及时外显为道德行为,并接受师生的当堂评判。在师生对该行为的评价反馈中,可以及时得以纠正,以利在现实生活中遵照执行。笔者在《尊重与平等》一课的教学中,一改原先的老模式:问“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如何帮助?”而是搞了一个活动“模拟特殊角色,体验别样生活”。 让自告奋勇的学生扮演残疾人,要求盲人上厕所、瘸子上楼梯、聋哑人问路。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其中一个扮演盲人的女同学说:“我摸着墙壁向前走,好害怕掉进水坑,当旁边保护我的同学把手递给我时,我紧紧抓住了她,才放下心来。因此我想残疾人是很需要我们帮助的。今后我看见盲人过人行横道线这样的事,我一定会主动把手递给他。”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她就知道怎样用行动去帮助弱势群体。在此,课堂模拟起到了较好的导行作用。 5.利用社会实践创设情境,养成道德习惯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认识到学生最好的体验就是亲身实践。“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品德实践,是不能形成品德行为实践能力的。” 由此看出,道德实践是思品课的落脚点。导行是手段,践行才是目的,长期地践行,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如果把学生带到某现场,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第二步:在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外亲自参加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养成学生某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在执教《艰苦奋斗》一课内容时:正值农业秋收季节,笔者特意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观察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秋日的太阳散发着最后的余威,农民伯伯正挥汗如雨,吃力地一弯腰一直起。每个人的身上沾满了肮脏的泥巴,裤脚已被泥水浸湿了半截,水田里的小虫子正顺着衣裳往上爬,只见一位农民正用胳膊肘无奈在搔挠着脖子,因为有只小虫子爬进了他的衣领。看到这一幕场景,学生对什么是艰苦奋斗有了最为感性的认识。接着,要求学生马上下田实践,亲自参加秋收劳动。在参与农民秋收劳动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验劳动的艰辛,并形成“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德意识。经常实践,使学生逐渐养成“爱惜粮食”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并由此及彼:我们的父母如此辛勤地劳作,供我们在校安心地学习。因此我们应在学习上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把情境教学法引进思品课堂,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使思品观点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学习态度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思维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使学生道德判断变模糊为清晰,使学生情感变苍白漠然为热情激动,使学生行为变内隐为外显,使学生习惯变无形为习得。这样,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得以实现。因此,提高了思品课的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 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3]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4] 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 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84-293[6] 胡定渝.《关于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的几点思考》,2006.10.9教师360度网[7]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寓教于乐——思品课教学例谈》作者:网络爱情,2006-7-30[8] 吴晓莉.《谈思品课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查看更多